English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2003-04-22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任维东 我有话说

大型舞蹈诗画《丽水金沙》片段本报记者 任维东 摄


本报昆明4月21日电 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地区,近年来通过民族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嫁接创新,探索出一条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兴旺。

丽江是汉、藏、白、纳西等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汇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神秘的东巴文化、典雅的纳西古乐、奇特的摩梭风情、傈僳族的民族歌舞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与瑰丽奇异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每年吸引着300多万海内外游客。

长期以来,文化仅仅被当做丽江的一项事业来发展,事无巨细全由各级党委政府包揽,导致了文化单位不愿意走向市场,文化资源优势没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面对“穷文化”的困境,丽江地委、行署认识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把丽江建设成世界级的精品旅游胜地,就必须努力创建民族文化特色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具有社会属性,还具有商品属性,文化要繁荣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走产业化之路。

为此,丽江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党委、政府由过去的具体管文化、办文化,转变为宏观管理和引导,提供服务。通过政府牵线搭桥,2001年12月,引进深圳能量集团到丽江投资近千万元,与丽江地区民族歌舞团合作,组建了“丽江雪山演艺公司”,很快就精编上演了一幕高水平的大型民族风情舞蹈晚会《丽水金沙》。自去年5月面向游客公演以来,实行市场化运作,已演出360多场,收入300多万元,上缴税金8万元,为政府减少财政负担100万元,原来一年需要政府拨款80万元、吃大锅饭、没有积极性的歌舞团,如今人人争先,演员的工资收入也从改革前的700多元增加到1400多元。

丽江地区还依托民营文化企业,进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成立于80年代末的大研纳西古乐会,不要国家投入一分钱,全靠市场谋生存,平均每天接待游客逾500人,年纯利润达500万元以上,既弘扬了纳西族文化,又为国家上缴了可观的税金。在其带动下,又涌现了东巴宫、玉水寨、东巴万神园等一大批经济、社会效益并进的文化企业。在纳西乐舞之乡黄山,民俗文化旅游“农家乐”的年旅游收入超过300万元。

去年,丽江在旅游收入创下23亿元佳绩的同时,文化产业实现年产值近2亿元。目前丽江地区各种文化经营单位已达上千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大研古城、纳西古乐、东巴文化、“丽水金沙”等一批名牌文化产品,正在成为继旅游业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