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重大问题研究为中心搞好“基地”建设

2003-04-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梁枢 我有话说

教育部106个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自1999年起分批于全国41所高校建立以来,备受社会关注。目前首批研究成果已经进入结题阶段,它们的问世对于以高校为平台的中国人文社科研究事业将产生重要影响。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

记者:中国高校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上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无论过去和现在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您是高校学者出身的领导,请您谈谈高校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方面的优势是什么?

袁:高校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系统中,高校的队伍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结构也最合理。大学是人类文化积累与知识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文献资料建设上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高校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和学生打交道。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同时又是教师,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要求研究者对每一个问题不仅要自己想清楚、写清楚,而且能给别人说清楚、说充分,让别人听清楚、听明白,得到认同和赞成,在教与学相互交流中不断充实、深入和完善。高校还是对外交流的平台。高校的校际交流、国际交流频繁,这为高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环境。

从现实情况看,国家每年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约有三分之二是由高校的专家学者承担的。发展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高校责无旁贷,责任重大。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调动高校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记者:将高校社科研究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科研生产力,这是否就是当初我们创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基本出发点?

袁:基地的建立是希望通过政策与资金的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科研工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把同一学科中学术力量与研究水平的佼佼者筛选出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重大问题。一百多个基地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各个学科,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的格局。我们对基地的要求,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面向实际、深入实际,紧紧围绕那些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加强研究和创新。这是两个相互促进的方面。基础理论研究深入、透彻,对策性应用研究就站得高、看得远。反过来说,对策性应用研究会促进基础理论深化,加快基础理论发展,促使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恩格斯说过,社会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进科学的发展。高校基础理论研究力量雄厚,在保持和发挥好这个优势的同时,还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在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基地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基地的建立,是希望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在培养人才上作出贡献。

虽然基地设在某一学校,但它属于全国。学校和基地的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培养、发现和用好人才,作为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搞好基地建设的第一战略任务。要有全局意识,通过基地这种形式,把全国相关研究人员联合起来,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加强对青年学者,以及研究生和进修人员的培养和锻炼。这些研究人员有任务进基地,没有任务出基地,有任务集中在一起,没有任务分散到全国,必将有力地促进整个学科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出成果、出人才和出经验相结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关键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体制性障碍。因此,基地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科研体制创新上出经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依靠政府拨款、下达课题,经费渠道单一,课题范围、承担者也比较单一;过去一个项目往往是由教研室的几位专家承担,知识结构单一,研究思路、风格也比较单一。这些体制上的原因不利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在,基地以重大研究理论课题为中心,多渠道筹集经费,强调不同单位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包括文理科之间的综合、结合和融合,协调作战,联合攻关,实行开放式的动态管理。研究人员可以跨单位承担基地项目;各基地学术委员会要由全国学者代表组成,基地所在学校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基地管理人员采取聘任制,建立和完善科研人员的奖励和激励机制。这要求基地自觉、主动、积极地探索新时期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体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科研体制,为加强原始性创新,实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保证。

记者:您如何评价基地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战略意义?

袁: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而且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科学全面发展、社会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及其教育,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视不够的状况。这种状况已经不适应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要求。我们国家经过长期的改革建设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有必要,也有条件、有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像重视发展自然科学一样,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通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建设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人才的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条件的有效途径,奋发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