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缅怀汉字编码学家张其濬

2003-04-23 来源:光明日报 张在云 我有话说

今年是云南大学物理系著名教授、高能物理学家、新中国第一代汉字编码学家张其濬先生逝世20周年。

张其濬先生(1900年-1983年),字文渊,安徽太和县人。1914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1921年留学法国,就读巴黎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学位,并结识了邓小平同志和大数学家熊庆来,回国后在京、沪等大学任教。

1937年,熊庆来应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聘请,担任云南大学校长,他便邀好友张其濬一同到云南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张其濬曾任云南大学教务长等职,对该校物理专业的建树作出了贡献。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张其濬就敏锐地察觉和认识到:西方人发明的计算机迟早要在中国应用和普及,我国应该立即着手进行汉字输入法的研究。于是,他身体力行,结合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动手研究汉字编码。正当张其濬孜孜不倦、日以继夜地带领研究小组进行汉字编码的研究时,“反右”风暴席卷了他,他被迫中断了自己心爱的科研工作。

粉碎“四人帮”后,张其濬老当益壮,面对国内外日新月异发展的高新科技,他认为应尽力加快汉字编码的研究,早日解决计算机在我国应用和普及的“瓶颈”问题,便毅然写信给中央领导同志,希望大力开展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群策群力攻难关。中央领导同志对此十分重视,曾将来信批转国家科委妥善处理。

1978年12月,国家科委在山东青岛召开了我国首次“汉字编码研究会”,张其濬在会上作了报告,介绍了他的研究情况,提出了汉字编码研究的理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与会者深受启发。1981年,在钱伟长、刘源、张其濬、支秉彝等学者的带动和倡议下,在杭州召开了首届中文信息讨论会,成立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组织和发展了汉字编码的研究队伍,全国出现了“十万大军战编码”的轰轰烈烈的局面,从十多岁的中学生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积极投入了这一研究工作,把我国汉字编码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科研成果。

张其濬是研究汉字编码的先驱之一,是促进汉字编码研究和发展的功臣。他的不少理论观点和编码方法均有创见,如“一二三末取四码”、“字根取大优先”、“汉字的结构分型”、“依笔顺编码”、“重码率的统计方法”等都是张其濬和当时的一些专家、学者共用研究制定的,这些重要的编码理论和基本方法曾被后来的一些形码方案借鉴、吸收和发展,沿用至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