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托尔斯泰庄园

域外丛话
2003-04-23 来源:光明日报 蔡震 我有话说

汽车开出莫斯科市区不久,公路两旁就出现了一片一片的森林和草甸。这是莫斯科最诱人的地方,难怪市区里同是车水马龙,比起北京,莫斯科的空气却显得湿润清新。此行的目的地是图拉的托尔斯泰庄园。

原以为图拉不过是远离莫斯科的一处乡村小镇,经陪同我们的俄罗斯姑娘古丽雅介绍,才知道图拉是州府所在地,从16世纪起它就是拱卫莫斯科的南部要塞。1530年建成的石头城堡,历经岁月沧桑至今犹在。从17世纪起,图拉成为俄罗斯的炼铁基地,雄心勃勃的彼得大帝在此建起俄罗斯第一家兵工厂,现在也仍然是俄罗斯的大型兵工厂之一。这里有一座建于彼得大帝时期的兵器博物馆,从彼得一世时代的冷兵器到现在俄罗斯最先进的常规武器应有尽有。可也正是生活在图拉西南不远处那座庄园里的老托尔斯泰,不停地在宣扬着他反对沙皇进行战争和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观点,这真是一个极大反差。

图拉有三种著名的传统产品,兵器是其一。第二种是最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茶炊,过去常在描写俄罗斯人生活场景的文学、绘画、影视作品中看到,原来都产自托尔斯泰故乡,不过现在不再烧木炭而是改为电热了。在图拉的街头,随处可见画在广告牌上的茶炊,没有一个文字,确实也用不着文字,那飘着几缕热气的图形本身就让我这个异乡人真切地感受到几许俄罗斯式家庭中的温馨。第三种是叫作图拉饼干的食品,外观并不好看,像大列巴(一种俄式面包,东北人给了它这样一个称谓)那样朴实、粗犷,每一块差不多都有两个香烟盒大小,用面粉、果酱烘制而成。套一句年轻人时兴的话说,“很俄罗斯的样子”,味道还不错。

与此前去过的几处俄罗斯名人故居门庭冷落的情形不同,托尔斯泰庄园外停有不少参观者的车辆,足见托尔斯泰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当然也因为庄园本身的景色遐迩闻名。

虽说叫做庄园,我看更像一处蜿蜒在草甸与山丘交错下的森林景观。进得庄园大门,一条由挺拔的白桦树拱卫着的林荫道略呈坡起,笔直向上延伸到黄绿杂糅的一片色彩深处。左手是一方寂静安宁的湖水,水呈暗绿色,或许是因为沿湖边都布满了树林丛林所至。一阵微风掀动丝丝涟漪,湖水中倒映的景色变得斑驳、迷离。

俊俏挺拔的白桦树把我们带进一处杂木林中,四下望去,扑入眼帘的只有一团团的色块:浓绿的、淡黄的、橙红的、浅褐的,撩得人眼晕,好像看一幅印象派的风景画。林荫深处更多的还是橡木、桦木那类高大庄重的树种。在一块小小的空地上,几棵参天而立的橡树掩映着托尔斯泰的故居——一幢白墙蓝顶的两层小楼,托尔斯泰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

与整个庄园阔大、幽深的气势相比,这幢小楼多少显得有些小巧,却并不精致玲珑。据说原来庄园内有一幢更大的楼房,早就毁弃了,所以托尔斯泰一家住在这幢小楼里还显得有些拥挤。房内的装修和陈设都很寻常,既没有贵族之家的华丽,也显不出大文豪的书卷气。底层有一间由储藏室改造而成的书房,是家中最安静的地方,托尔斯泰喜欢呆在这里写作。墙上挂着他与农民一起干活使用的镰刀、绳索,还有他常穿在身上的肥大宽松的农民式罩衫,这些都让人觉得这好像是一位没见过世面的俄罗斯土地主的家。

其实,这故居内的局促、简朴,反映的似乎正是托尔斯泰内心的矛盾和他所寻求的理想。他早就厌恶了贵族式的奢侈,对自己所过的寄生生活感到不安,一直想放弃这些。他曾经为农民办过许多学校,甚至把土地分给农民,但却得不到农民的理解。他向往一种建立在自我完善基础上的农民式的宗法制社会,在这幢小楼里完成的最后一部伟大作品《复活》,就充分反映了托尔斯泰的这种精神状态。

1910年深秋的一天,托尔斯泰悄然告别了这座美丽的庄园,告别了他的家人。他毅然放弃了贵族的生活,几天之后,患上肺炎的托尔斯泰在临近图拉的梁赞州一个偏僻的小车站——阿斯塔堡站去世。但他在身后还是回到了他离弃的庄园。按照他的遗愿,家人将他安葬在庄园深处的密林中,墓地极简朴,这正是他宁愿放弃贵族式生活和身份的那种意愿的最后表达。墓就建在通往森林深处的一条小径旁的一棵大树下,没有俄罗斯墓地通常所有的碑刻、雕塑,只有一个平地隆起的呈棺木状的小土丘,密密地覆盖有青草。墓前甚至连一个最简单的木制十字架也没有。托尔斯泰真的是放弃了一切,包括他晚年浓烈的宗教意识。而大森林中的一捧黄土、一片青草,也确实是这位伟人最好的归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