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井冈山精心打造“红色名片”

修缮红色遗址 挖掘红色文化 推动红色旅游
2003-04-25 来源:光明日报 刘文兰、刘福明、肖国祥 我有话说

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一茬茬游人喜滋滋地穿上红军服,在革命博物馆、毛泽东旧居、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留影;以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为主的“红色菜肴”在宾馆炙手可热;以“弘扬井冈精神、实践‘两个务必’”为主线的革命传统报告课场场爆满。这是笔者日前在井冈山所看到的情景。该市通过精心打造“红色名片”,在国内掀起了一阵阵旅游热潮。2002年,井冈山接待国内外游客1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95亿元。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保存有黄洋界、八角楼等100多处革命旧居地址,其中2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将这一红色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是摆在井冈山人面前的一大问题。

为此,井冈山市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科教立市、旅游兴市”口号,确立了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业的战略目标。历经几年锤炼,井冈山红色旅游已成为一张亮闪闪的“名片”。

该市首先加大红色遗址修缮力度,将遗址加以规划、绿化,使之成为一座座园林式的景点。黄洋界是井冈山最有代表性的红色遗址,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毛泽东当年曾欣然提笔,写下了著名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其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成为人们广为传颂的佳句。先前,这里只是战壕数条,断壁残垣几处。经绿化、美化、修缮,如今的黄洋界已是绿荫蔽日,绿涛如海。红四军哨口营房旧址、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迫击炮哨口工事掩映在绿树丛中,显得十分庄严。上黄洋界诵《西江月·井冈山》、看堆积擂木滚石的哨口工事,在立下赫赫战功的迫击炮前留影、观浩瀚云海成为游客激动人心的体验。每年旅游黄金周期间,每天有近万人上黄洋界参观。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笔者曾采访井冈山旅游的广东东莞青年刘松。他说,当年红军只有那么几种简陋的武器,那么少的人,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虽说据险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红军那坚定的信念和誓死保卫红色根据地的井冈山精神。今天的建设,同样需要这种信念和精神。茅坪八角楼名闻遐迩,毛泽东曾在这里写下《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近年来,井冈山投入300余万元,在八角楼旁新建了占地10000平方米的红军村,使这一景点内涵更丰富,主题更突出。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毫无前途的”。该市深谙这一道理,大力挖掘红色文化。他们先后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会;出版了《天下第一山》、《走向井冈山》、《将帅从这里诞生》、《血泊罗霄》等著作;编排了《红色歌曲大联唱》、《八角楼的灯光》、《井冈山下种南瓜》等传统歌舞节目;搜集制作了井冈山斗争图片展;推出了“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的“六个一”传统教育模式。

为提高井冈山“红色名片”的知名度,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井冈山采取科学手段,积极实施宣传促销。他们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长沙、东莞等地举行了旅游新闻发布会,用革命斗争史图片展、红军服饰、红色歌舞等形式宣传井冈山红色旅游,并组建井冈山精神报告团在国内巡回宣传井冈山精神,一时华夏热起“井冈潮”。74岁的离休老干部毛秉华,33年如一日宣传井冈山精神,累计讲课1万多场,听众达120万人次。每年他都不辞劳苦,应邀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讲课。他还曾南下为驻港部队官兵讲革命传统,使井冈山精神走向香港。曾荣获“全国优秀大队”和“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井冈山小学,组建了30多人的“红领巾导游员”队伍,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在旧居旧址为游客讲课,被游客亲切地誉为“井冈山的小百灵”。

井冈山“红色名片”的精心打造,带来了井冈山旅游经济的盎然生机。全市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2.6%,三大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序列变为“三、二、一”序列。昔日耕田种地的井冈山人办景点、开宾馆、卖工艺品,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据不完全统计,该市有数万人服务并受益于旅游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