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旧体制复归问题不容忽视

今日科技调查
2003-04-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经过了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和实践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的高新区正面临着旧体制复归的考验。一些高新区负责人呼吁:旧体制复归问题不容忽视,高新区二次创业必须坚持走体制创新之路。

发展中的问题

很多高新区负责人都向记者谈到了困扰他们的旧体制复归问题。他们认为,旧体制复归主要表现在,随着高新区日益成长、壮大,有关各方派出的驻区机构越来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体制定位如不能妥善解决,有可能加速旧体制复归的进程,扩大旧体制复归的范围。

西部地区一位国家级高新区副主任说,在他们那里,现在最要紧的是开发区的定位问题。他们开发区行使地级政府的权力,具有本级政府的很多管理权限,但在法律上又没有明确地位,在很多相关问题的处理上,都受到制约。比如,本来开发区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但因为不是一级政府,所以不管是人大还是政协,开发区都不可能组团参加,如果合并到各地市去选代表,往往难被选上。又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有待解决的经济法律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没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在制定政策上,从国家行政管理依法治理的角度严格说起来,不是一级政府机构,出台的文件就缺乏法律效力。

这位副主任为难地说,这个定位带来的体制上的问题是:要承担责任,就要向常规地市靠拢;如果开发区想要继续保持一支精干的适应市场化需要的队伍,就必须抵制住这种靠拢的冲动。为避免旧体制复归,这一开发区体制定位上的问题需要尽快得到妥善解决。

复归的客观原因

旧体制复归有其客观原因。西安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金乾生说,以往高新区管委会更多的是行使一种经济管理职能,比如产业项目引进、企业孵化服务等。现在,随着规模的扩展,涉及很多行政事务、社会事务,客观上必然要求健全这些管理职能,怎样健全?有些地区干脆就行政区化了,各种管理机构纷纷涉足,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高新区体制该往何处走的问题。

宝鸡市副市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吴苏平对成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他说,科技成果要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办国家级高新区就是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这也就是经济特区的环境。所以,办国家级高新区,不仅是搞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实际上是在体制、机制、开发上走新路。高新区这个系统,明显比所处的传统环境优化很多,一次创业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年有这样大的进展,主要得益于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十年来高新区的发展体制越来越优于传统环境,在二次创业时,难免始终面临着退化或复归的干扰。在高新区发展环境内外压差越来越大的时候,就需要消除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压差。正确地选择应是传统环境向高新区发展环境方向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但是,传统发展环境能量大,惯性大,易拉着高新区退化。

问题不容忽视

一些高新区负责人介绍,旧体制复归往往带来以下后果,影响了开发区事业的发展:

——在体制改革上。从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看,开发区创建之初提出的原则是:小政府,大服务,一站式服务,一栋楼办公。结果现在部门一多,行政机构重又条块分割,服务水平低了,办事速度慢了,违背了小政府大服务的初衷。企业难以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和管理。

——在资金使用上。新增机构办理的事务,以往通过开发区内设机构是可以完成的。由于新增了机构,使得原来可以全部用于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作为新增机构的事业费,势必导致开发区经费负担。

体制创新战略对高新区至关重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必亮认为,创立高新区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进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包括经济规制、管理体制、技术发展机制等创新在内的制度创新来实现。

一位刚考察完国内外软件产业现状的学者指出,技术创新绝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它涉及更多的还是政治、经济、社会等一整套管理体制方面的生产关系问题。可以说技术创新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管理体制、制度建设、组织方式和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变革和协调配合。显然,旧体制复归问题亟待解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