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薪火相传 学风不辍 青蓝互济 涵英哺华

2003-04-28 来源:光明日报 东有 王绍雄 我有话说

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周文斌博士


周文斌,1960年10月出生于南昌。1982年7月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学院)地质系水文地质专业,留校任教;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1月在南京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历任华东地质学院水工系和地球科学系副主任、院长助理,1995年10月任副院长,2001年3月任东华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2年12月调任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1部,在中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应邀前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地区同位素水文学合作项目中方协调人。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第二层次。

今年的五月四日,是南昌大学成功并校10周年的喜庆之日,也是南昌大学的前身——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成立45周年的纪念日,又是1949年命名的老南昌大学的前身1940年的中正大学办学六十三年的纪念日。校庆之际,记者采访了南昌大学校长,年轻的周文斌博士。

记者:周校长,南昌大学是90年代国家进行高校结构性调整工作中并校比较早,也是并校最为成功的高校之一。10年过去了,高校的同志们都十分关心南昌大学,南昌大学已经取得了哪些方面发展?

周:南昌大学是1993年5月由原来的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两所地方普通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并校10年来,学校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发挥并校优势,与时俱进,坚持发展。以前,江西高校中既无重点高校,也无博士点,无院士。合并之后,我们聘请了中科院院士潘际銮教授担任校长。经过良好的力量整合和全校师生的积极努力,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点。1996年元月,学校在全国地方院校中率先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5月,通过了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的“211工程”立项审核;1997年11月,经国家计委批复,学校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1年4月,学校以全优成绩通过了“211工程”建设子项目验收;2001年6月以全优的成绩通过国家三部委“211工程”第一期整体项目验收。南昌大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让全省父老乡亲们满意的成绩。南昌大学现设有22个学院,有文、史、哲、理、工、农、法、经、管、教育、艺术等学科的62个本科专业;在校各类本科生30000余人;在校统招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近200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研究生课程进修人员近2000人。全校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教授与副教授600余人;教师中的博士(含在读者)200余人,硕士(含在读者)600余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全省高校学术带头人、全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全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48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国际互联网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大赛等活动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学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和“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称号;我校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优秀的学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过去的十年中,南昌大学顺利地完成了“211工程”第一期(九五)建设,重点建设了合乎江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稀土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语言学四个学科,获得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业催化、材料物理与化学、食品科学、材料加工工程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6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经教育部批准,“材料物理与化学”、“食品科学”两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器件工程中心”为教育部工程中心。学校先后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十几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经国务院学位办和江西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与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共同培养工商管理硕士,并设立了“法中经济与管理学院”;与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合作培养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科学硕士;又与美国思科公司合作,实施网络技术教育;与泰国皇家技术学院合作,在食品、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与教学;与德国对外经济合作部合作的“中德联合研究院”二期工程食品中试车间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行。“九五”期间,学校共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纵向课题484项,横向课题282项,其中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奖128项;共有200项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学校科技园已被教育部、科技部列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单位。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我校3次在全国高校党建大会上作典型发言,1998年受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表彰,被评为“1993年至1998年全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总之,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形成了“文理工渗透,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成为江西省人才培养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2002年10月,“211工程”第二期(十五)建设的可行性报告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南昌大学又开始了新的创业。

记者:回顾南昌大学过去的发展,您认为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周:回顾学校10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深感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针;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赣”的措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增强学校的生机与活力,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实际出发,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做好新形势下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南昌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得到中央领导、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江泽民同志、李鹏同志、李岚清同志分别为南昌大学题词:“建设好南昌大学,为江西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提高办学水平,振兴江西经济”;“发挥联合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社会效益,为办好新型综合性大学作贡献”。吴官正同志在江西省工作期间,13次莅校检查指导工作。去年4月29日陈至立部长来校视察,作了重要讲话;孟建柱书记、黄智权省长等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多次来校检查指导工作,这一切都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南昌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凝聚着全校教职员工和历届学生的心血与汗水,是潘际銮院士、周绍森教授、熊耀祖教授等一大批为南昌大学的发展呕心沥血的老同志的智慧和辛劳的结晶。这里还要说的是,南昌大学今天的发展,是与原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的全体校友们数十年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与办学六十三年来无数前辈先贤的开拓创业分不开的,他们的创造功绩奠定了今日南昌大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

面对全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国际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当前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二:

一是学校的发展方向要定好,也就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这样的刚刚获得发展的机遇的学校的准确定位是什么。二是当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而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记者: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在当前,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少高校都在思考和力图解决这两个问题。您将如何来解决这两问题呢?

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大发展,新发展,才能奠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目标的坚实基础。发展要有新思路。南昌大学在以往开拓创业的基础上,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以科研和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把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突破口,作为发展的着力点。我们要坚持改革,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没有教育新理念的萌动,没有变革的心理氛围,没有变革现实的要求,没有勇于改革的胆略,就谈不上学校的发展。我们要敢于冲破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坚持发展,坚持创新,积极地谋发展,行改革,创佳绩。

要发展,首先是要统一思想,准确地把握好发展的机遇。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的战略地位更加引人注目,并将高等学校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土壤,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国际化新型知识产业的基础。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百年,复兴的历史进程,对学校发展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国家将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高水平的大学,这给我们南昌大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因为要确保高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作用,既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和高教经费投入,为高校提供强大的物质的、政策的、技术的保障与支持;也要求高校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进行自身的调适与改革。

加入WTO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已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目前虽未对外开放教育市场,但是作为服务贸易组成部分的“教育服务”,不会永远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在我国将来签署《服务贸易总协定》后,除义务教育之外,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活动,都必须对外开放。WTO自由竞争、开放、国际化的运作方式势必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人才培养的模式产生重大的辐射性影响,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转变上将会有全新的提升和变革。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我国的高等教育,每一所大学的发展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进行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使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着一个更大的开放环境,或者说全方位开放;面临着一个更大的竞争环境或者说全方位竞争。因此,必须用国际眼光来看高等教育,用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来改革旧的教育体制,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也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已经鲜明地对教育提出了更加重要的历史任务。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人要求上大学,从而产生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同时高教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意味着高等教育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一个新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在形成。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经费筹措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都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一批学校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但也应正视经过几年连续扩招,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果不去正视它,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会在未来人才竞争中失去竞争地位,有的学校甚至会被竞争所淘汰。

要发展,就要找准定位,明确目标。

今后10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21世纪世界变革的大潮,面对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面对江西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勇于创新发展机制,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定位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加强管理,全心全意依靠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二次创业,实现学校的超常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根据对全国高等学校现状的分析和南昌大学自身的情况,结合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我们提出南昌大学的定位是:全国性、国际化、高水平。

全国性。这是从学校服务和影响范围来讲。即思考南昌大学的所有问题都应摆在全国范围内这个参照系上来考虑,我们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要向全国最好的学校看齐,决不能满足于省内的所谓领先。我们的服务和影响力也应在立足江西,为江西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的同时,面向全国,使全国各地、各条战线都能感觉到我们南昌大学的存在,感觉到南昌大学的影响;学生生源和师资来源也应该是全国性的,要逐步加大外省生源的比例,争取在2-3年内达到50%以上,要加大对全国各地名牌院校引进师资的力度,淡化“近亲繁殖”,提倡“五湖四海”。

国际化。国际化实质上是我们提出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即我们的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