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航的故事

2003-04-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志达 汪哲 我有话说

海航是中国航空界乃至中国经济界的一个奇迹。

从一张白纸,发展为一个集航空运输业、机场管理业、酒店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仅用了十年的时间。所有的读者都会想到,其间一定会有无数精彩的故事。

而这一个个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海航的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2600倍的高速增长

海南岛四面环海,地处偏远,与外界交通不便。1988年9月,建省不到半年的海南省政府就决定组建海南省航空公司,并拨款1000万元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大家知道,一架波音737要5000万美元,1000万元人民币连半个飞机翅膀也买不下来。但是这1000万元对于当时的海南财政来讲,已颇为不易了。直到1991年,事情出现了转机。国家批准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实行股份制改造。海航人果断地抓住了这个机会。1992年8月,海南省政府批准海航进行股份制试点。仅用四个月,海航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定向募集股本金2.5亿元。海航以这2.5亿元作抵押,从交通银行获得了6.48亿元的贷款,购买了两架波音737。于是,1993年5月,海航正式投入运营,由此展开了银色的翅膀。

1994年,国家同意外商有条件地投资民航运输业。海航当机立断,决定募集外资股。用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的话说:“当时连华尔街在哪儿都还不知道”,可他们大胆地走了出去。一年多的时间内,陈峰与他的同事十下华尔街,寻求合作伙伴。凭着自己从一开始就建立起的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框架和管理规范,海航打动了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旗下的美国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美国人兴奋地说:“我们可以买你们的股票,海南岛在哪里?拿地图来!”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两公司签署了协议,海航售让美航1.0004亿外资股。由此,海航成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海航由此得到了2500万美元的股本金,更重要的是与国际资本大鳄索罗斯结成的股权纽带,为海航打开了一条引进外资的通道。

航空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资本市场不断地调整股本结构,实现资金链的良性循环”,这是海航成功运作的一条重要经验。道理谁都懂,就看你会做不会做。1997年,海航B股上市;1999年,海航A股上市。2000年1月,海航组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开始了一系列成功的资本经营活动。如今,海航集团已拥有成员企业42家,员工12500人,飞机79架,开通了国内70多个城市485条航线。集团总资产达260多亿元,与当年的1000万元相比,增长了2600倍!

三项全优的运行品质

海航的资本运营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是建立在航空运输业生产经营的坚实基础之上的。

开航之初,海航飞行人才紧缺。1994年春节前夕,海航的一批送外培训的飞行员学成回国。等待他们的是蓝天上的飞翔。然而他们中有两人没有执行公司指定的行程。公司让他们在香港转机后返回海口,但这两人想第二天就过年了,反正春节要放假,便擅自从香港直接飞回北京。春节后,花了海航20万美元培训费的这两名飞行员收到了海航的除名通知。

虽然培养一个合格的飞行员成本巨大,但海航坚持认为飞行员的纪律作风与技术本领同等重要:不能把数百名旅客的生命安全交给缺乏责任心的人。

2000年,一架客机在降落时因平衡没掌握好,擦了一下翼尖。当时是见习驾驶员驾驶,正驾驶上手不及时。此事并不算事故,只属事故征候。但海航责令见习驾驶延长半年见习期;正驾驶停飞一年;飞行部副总经理和总飞行师各扣奖金三个月。对这些人的处理还是轻的。海航认为这次事故征候虽然与飞行员有关,但更主要的是飞行部在见习驾驶的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疏漏,所以决定:将飞行部的总经理撤职。

“航空运输,安全第一;飞行安全,纪律第一;海航纪律,技术管理第一”。这就是海航的理念。除了有一整套科学健全的安全组织管理机构、运行标准系统、安全监察系统、航班运行控制系统、飞行技术支援系统和信息通报网络系统外,海航还着力在人的因素上下功夫。在海航,无论谁学识、技术、经验不足,都会有同事伸手帮助他;无论谁用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工作,都会有同事提醒、劝告甚至责备他。因为任何人的失误都有可能影响工作的全局,影响海航整体的效率和形象。

严格的管理、良好的企业氛围,收到了可贵的成效。

在运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海航开航运营十年来未发生任何等级的飞行安全事故,安全品质不断提高,并两次夺取全国民航安全生产“金鹰杯”,2002年事故征候万时率降到0.17(民航总局年度指标为1.3)。

这种成效不仅体现在飞行安全方面。

2000年至2002年,海航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民航航班正点率第一。

1999年至2002年,海航连续四年在全国“旅客话民航”服务评比中名列第一。

安全,正点,优质服务,这是航空公司的运行品质的集中体现。

三项品质同列第一,全国民航系统,唯海航一家。

一个人生的大舞台

“海航文化,以人为本,要让员工在公司工作不只是谋生,而且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海航一贯提倡的。

海航股份公司维修工程部的一位年轻人,1995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从航线维护机械员做起,因工作出色,很快成为技术主管,2001年被破格提为技术分部的经理。

一位学财会的大学毕业生,1995年来海航找工作,公司让他在结算中心点机票。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小伙子迅速崭露头角,没几年,就被任命为集团计财部的经理。到今年,他已开始履行集团财务总监的职责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陈峰说,在用人方面,海航没有任何陈规旧习,唯才是举,只要你有本领有追求,海航就有你施展的机会,发展的空间。十年来,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懂管理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海航这个人生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活剧。

其实,对于集团的领导者来说,海航同样是一个人生的大舞台。

董事长陈峰,今年50岁,当过兵,进过航校,在欧洲留过学,当过民航总局的副处长、中农信世行贷款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起主持组建海南省航空公司,并带领公司发展至今。

陈峰说:“如果没有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没有国家关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部署,没有中国民航业的深化改革,没有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不可能有今天的海航。”

然而,在同样的背景和环境下,也有企业起来过又衰落下去了,而海航一路走来,凡关键处,必先人一步,且步步踏莲花:第一家规范化的股份制航空运输企业,境内唯一的中外合资航空公司,首家境内上市B股的民航运输企业,第一家控股经营干线机场的航空企业集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开先河的能力;海航走低成本扩张之路,相继控股海口美兰机场,重组长安、新华和山西航空公司,这些或亏损严重或半死不活的企业,一经海航上手,立现勃勃生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卓越的管理艺术;十年间,海航一直坚定地从事航空运输主业,并在主业的上下游产业上进行链结,如机场、旅游酒店等,而对企业界经过的诸如房地产热、保健品热等种种“热”的诱惑,海航均不为所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超的定力。

所有这些当然体现了企业的成就,但不也体现了企业领导者的人生价值吗?

陈峰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研读中华文化典籍,并以小楷记下心得。他喜欢四书中《大学》里的这样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得”是什么?

陈峰说,是智慧。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