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别具特色的普及本《汉语大字典》

●辞书●
2003-05-06 来源:光明日报 林文 我有话说

《汉语大字典》(普及本)&nbsp
湖北教育出版社


《汉语大字典》的出版,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结束了“大国家小字典”的历史,对古籍事业和民族文化建设有深远意义。但如何将高居学术殿堂的煌煌八卷本的《汉语大字典》推向民间,让中等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士接受它、使用它,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课题。为此,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湖北辞书出版社的编辑和参与“大字典”编纂的老前辈,就共同商议、谋划,出版一本中等规模的《汉语大字典》普及本。而今,它终于摆在了我们的案头。

删繁就简重在实用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2000万言的鸿篇巨制,收字6万,对每一个汉字的形、音、义的源流演变,都进行了历史的描绘。每一字头下,凡属有古形者,均依次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金、篆、隶形体,然后用造字原理对字的本义进行解说。对每一个字都标有现代音读、中古反切和上古韵部,并对多音字采用音义结合、音随义转的原则加以整理。字义则由本义、引申义到通假义等等,按照词义发展的内部规律历史的加以反映。每一义项下,收列若干种字、韵书材料作证明,并列出古今用例三个左右。这是一种空前繁重、浩大的工程。

《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详细材料,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无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一般的工作者及学习者来说,有许多材料还一时用不上,浩浩的八大卷又不便翻检,因此,《大字典》普及本就以“实用”为原则,从字头到字的形体,从释义到例证,都作了大量的删减。

首先,“普及本”从《大字典》的6万多个收字中,筛选了2万个字头。其次,删除了古文字形体、《说文》释义、中古反切以及上古韵部等内容,对每一个字头直接标以现代音读。同时,删除了只有音读、释义而没有例证的义项,以及不太常见的义项。而对于一个义项基本只保留一个例证,删除其他例证。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处理,《大字典》被做了一次相当程度的“瘦身”,篇幅被大大压缩了。但是,《大字典》最为实用的部分得到了保留,它变得更为精练、简洁。

拼音为序方便查检

《大字典》普及本对“八卷本”的另一大的变动是,将原来按部首排列字头的方式变为按拼音为序排列。《大字典》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重讨汉字源流的巨著,它继承了许慎《说文解字》“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优良传统,采用部首法排列汉字,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毋庸质疑的。但现在大多数人习惯使用以音序法排列汉字的字典,特别是中等文化程度以下的人更感觉到音序法的便利,因为,只要知道某一汉字的读音,马上就可以在正文中查找到该字,而那些不知道读音的汉字又可以通过附录部分的部首及笔画索引查检到。根据这一情况,用音序法排列字头,在《大字典》的编纂史上可谓是一个创举。

用音序法排列原来按部首法排列的汉字,这一句话就让编纂者费尽了脑筋。2万多个字头,分散在不同的部首里,根据音序法,要来一次重新“洗牌”。由此,“普及本”不仅仅是《大字典》的一个简编本,它对《大字典》的编排形式来了一次大变动。

略加注释帮助理解

字典的释义是对字的意义的解释,而例证是帮助字典使用者正确理解释义的例句。一部好的字典,不仅要编写规范、查检方便,而且释义要简明、准确,例证要典型、生动、易懂,“普及本”在义项及例证的取舍上,牢牢把握了这一原则。更值得一提的是,“普及本”对例证里较难懂的字词稍加了一些注释,以帮助使用者理解例证,这是该字典对“八卷本”的又一个发展。一部字典选取的例证,如果让使用者读不懂,就失去了例证的意义。如“背”字,它的第三个义项是“北面”,例证为“《诗》:‘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这两句诗,如果不稍加注释,对于中等程度以下的人来说,不太好懂,于是,编纂者用圆括号作了简单的夹注,释“谖草”为“忘忧草”,释“言”为“助词”,释“树”为“栽种”,通过对几个难懂的字词作简单的注释,这条例证就变得好懂了。

字典编纂就像其他学术研究一样,也要适应时代潮流,适应市场需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有它的生命活力。譬如《康熙字典》,它是中国字典史上的里程碑,代表了中国古代字典编纂的最高水平,但在现代社会,除了做学术研究的人常在使用它外,一般的人就很少问津了,这说明,字典的编纂也要“与时俱进”。《汉语大字典》从“八卷本”到“普及本”的光辉历程,就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历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