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莫让落后的产业研究成为出版发展瓶颈

2003-05-08 来源:光明日报 邢宇皓 我有话说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撰写的《中国出版蓝皮书》近日发布,这是国内首次以“蓝皮书”的形式对上一年度出版产业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并对本年度展开预测。

其实,近年来,国内一些权威研究机构以“蓝皮书”、“黄皮书”等“皮书”的形式发布某些领域重要的年度研究分析报告,已不鲜见。组织出版这些年度研究分析报告用心最多的社科文献出版社更是将“皮书”系列作为重点出版选题,目前每年有十余种面世,内容已涉及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皮书”也因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

然而,在各类“皮书”成为出版亮点的同时,有关出版产业自身的年度研究分析报告此前却一直是空白,这不能不说是出版界的一种尴尬。事实上,目前国内出版业对出版研究领域的漠视由来已久。

今天的中国出版产业是一个陈旧机制同活跃因子并存的产业。称其陈旧,是因为组成这一产业的一些出版、发行单位,时至今日并没有完全摆脱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惯性,依然将原本为精益求精而划分的专业分工作为区分领地的壁垒,把教材、教辅出版作为回报丰厚、旱涝保收的良田;仍然有不少出版社沿袭着类似“大锅饭”式的管理、分配体制和凭领导喜好与以往“经验”作为判断标准的决策机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期以来,出版并没有作为一种科学而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一些针对现实的研究也因此萎缩,又限制了出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出版产业长期的“粗放式”经营,同出版研究的薄弱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出版界不断出现的选题重复、跟风炒作,不过是出版研究乏力的另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出版产业又是近年来最为活跃的领域,业内各种改革措施接踵而来,在社会整体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思“变”已是出版界的共识。但由于大部分改革措施尚无先例可循,大多处在探索尝试阶段,而对新出现的出版课题研究跟不上,将使改革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应该说,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开始关注出版调研,各类书业调查随之兴起便是明证。但是,目前的书业调查大多还停留在技术操作的层面上,偏重对某一类书业现象的追踪和分析,因反馈迅捷、操作性强而以“小、快、灵”见长。而关乎整个出版业走向的深度研究,则因为工程浩大、头绪繁多而令人却步。

《中国出版蓝皮书》的问世,显然无法令久已匮乏的出版研究顿为改观,但作为首次尝试,显示了出版研究者为现实服务所做的巨大努力,其中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课题。“蓝皮书”首先以“总报告”对2002年我国出版业经营状况、管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充分肯定了出版业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出版业存在“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对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体制性制约”;“政企分开有待深化,管办分离引发新矛盾”;“支持集团发展的政策没有完全落实,集团组建中出现了新的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地方‘割据’”;“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但结构性障碍依然突出”;“出版机构内部改革迟缓,对中小出版社的关注、支持力度不够”;“出版业信息化建设落后,出版行业信息标准不统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本年度出版业发展走向进行了预测。值得注意的是,“蓝皮书”还包括6个“专题报告”,均指向出版界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出版集团建设、书业连锁经营、外资进入出版物市场、教材出版发行改革、中国期刊发展和出版物市场监管等。其调研的现实针对性之强,令人侧目。

作为以“蓝皮书”发布的行业年度分析报告,应该以翔实的统计数据为读者拓展进一步研究、解读的空间,用大胆的分析预测,为读者提供一种个性化的参考。从更高的标准来看,《中国出版蓝皮书》或许还仅仅为出版产业研究构建了一个框架。但是,既然有了第一次,我们就有理由对未来寄予更多的期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