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周海婴:“不要做空头文学家”

名流看教育
2003-05-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孙献韬 我有话说


周海婴,鲁迅之子,1929年生,1950年就读于辅仁大学社会系,1952至1960年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60年至今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

记者:您还记得父亲的模样吗?

周海婴:父亲去世时我刚7岁,具体的模样有点淡忘了,但在我的印象里,父亲非常慈祥,非常细心,我经常骑在父亲的背上做游戏。跟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他有着一颗仁爱的心。他一辈子都以教书为生,其实他就是一名老师,从来不骂人的。

记者:鲁迅先生有一句诗“知否兴风长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能够为您儿时的印象作证。您作为他唯一的儿子,鲁迅先生是否对您有过什么期望?

周海婴:没有,真的没有。目前社会上人们熟知的所谓鲁迅遗言,其实是他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内容。父亲在文章中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去做空头文学家,如果实在无能,就做点小事,学一点手艺也能养家糊口。”对于自己的身后事,他对我和母亲(许广平)也有交待:“死了埋掉,不做悼念活动,不要收人家的钱。”

对于父亲的这一番话,我和母亲是有深刻领会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注册成立了一个小出版社“鲁迅全集出版社”,专门印制父亲的作品。当时成立一个出版社跟开一家小店一样简单,要不了多少钱,也没有“书号”这一说。事实上我们娘儿俩就靠这个出版社活命。我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帮着母亲买纸、联系印刷厂、将印好的纸版送到装订社。然后再联系书店老板,书店要得多了,雇车送;要得少了,我就自己骑上自行车给送去。母亲也不能闲着,她也得做许多具体的事情。

记者:这么说来,鲁迅全集出版社还是您的“衣食父母”。

周海婴:1949年以前确实是这样。解放之后,母亲成了民主党派负责人,我也进入大学学习。我的兴趣是电子工程,长期从事广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靠自己的努力穿衣吃饭,既没给父亲丢脸,也没硬要去沾他老人家的光。

记者:您的孩子们有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吗?他们喜欢读鲁迅作品吗?

周海婴:没有。我有两儿两女,六个孙子孙女,他们都不从事文学创作,只有一个儿子搞影视广告,算是跟文艺沾点儿边。我和父亲的观点一样,儿女们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包括婚姻大事,都由他们自己决定,我们一般不干涉,不过问。现在他们生活得都挺好。

我的孩子们读鲁迅作品并不是很多。也许时代变化了,也许跟他们的兴趣爱好有关,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作为鲁迅的后人,一定要读很多鲁迅作品。

记者:作为鲁迅先生的后代,您觉得自己有压力吗?

周海婴:没什么压力。相反,如果我真的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步父亲后尘,做了所谓的文学家,估计我的压力就大了去了,甭说根本超越不了父亲,就连现在的这点贡献也作不出来。大画家吴冠中先生曾亲口给我说:“我有几个儿女,我坚决不允许他们去搞绘画。搞绘画太难了。”

“不做空头文学家”,我想父亲的这句话至今还有其社会意义。现在这个“家”、那个“家”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到底有几个是货真价实的?所以我建议大家,特别是年轻人,不要急着成“家”,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心里面最踏实。比如说我自己吧,您问我文化艺术方面的事情,我肯定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您要问我出版制度改革方面的事情,我能给您讲很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