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2003-05-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陈金明 我有话说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愿想撷取一朵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大海。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只想采摘一束玫瑰,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叫我如何感谢你?

八一中学的前身是1947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荣臻子弟学校,她有着军队的优良传统,德育是八一中学最大的特色。聂荣臻元帅在该校建立四十周年的贺信中写到:“八一学校创建于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奋斗在解放区的艰苦环境中,自然培养了学生不怕艰难困苦,一心为祖国解放而刻苦学习的好思想。”学校确立了河北阜平西柏坡、李大钊烈士陵园等八处德育基地,建立并完善了五·四系列表彰制度、团员评议制度、德育工作研讨制度和主题班会教育制度等二十项德育工作制度。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德育和其他教育一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八一中学现任校长李杉深深懂得德育工作绝不是单纯地讲大道理,为此,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受到德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安排高一新生军训,通过亲历军营生活,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利用暑期举办学生干部培训夏令营,通过讲座、学习,提高学生干部素质和工作能力,每年召开团代会、学代会,一切交由学生主持、选举,既强化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又增强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校红十字会长期坚持为病残人和孤寡老人送温暖,连续八年被评为市红十字会先进集体。

“八一人”不仅在德育建设方面继往开来,创出特色,而且在教学方面也是不断改革,发展创新。学校一线教学在教师授课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标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四个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八一中学一改传统“填鸭式”授课方式压制学生主体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落后局面,代之以形式多样的灵活方式。例如,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一标”——阅读理解目标,“六面”——语文学习应强化的六个问题方面(兴趣、习惯、方法、效率、科学途径、文化氛围)和“五阶”——学生学习的五个阶段(接受、发展、自主、探索、创造)来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外语教学侧重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国防军事课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所学内容,让学生查资料、编辑整理,制作课件,课上学生亲自演习讲解。美术教学将现代主义风格的“行为艺术”思想引进课堂。音乐教学突出艺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课上由学生组织欣赏、展示音乐作品,并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八一中学的课程设置新颖而独特。学校将劳动值周活动正式纳入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在高中实验班开设数学应用知识课,指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思想研究身边实际问题。在初一开设了校本课程——环境教育。学校还在全校范围内组织教师开设了影视戏剧欣赏、几何画板、四驱车等各类选修课、活动课近40种。这些课程的设置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以往以考试成绩和升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标准,从而使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在李杉校长的领导下,学校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总结多年办学实践经验,借鉴有关研究资料,推出了“八一中学一堂好课的标准。”因此使教师转变了育人观念、发扬了创新精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行为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八一中学不断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的投入力度。开通校园网,实现千兆宽带上网,开展网络交互式教学。建成电子阅览室、备课室和课件制作中心。装备多媒体专用教室7个,在所有高中教室装配了多媒体设备。围绕CAI课题,组织十余名骨干教师参与研究,2001年该课题通过专家验收,并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学校高水准自制课件共84件,其中有十余件在市、区获奖。2000年学校被评为区自制课件先进校;2001年学校被评为市电化教学优类校。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学校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学校又专门成立了“信息中心”。

八一中学在教学改革领域里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其教育逐渐步入到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轨道上来。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教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八一中学已形成“以强化科研意识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良好格局。学校承担了海淀区“十五”群体科研课题中的子课题“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行政后勤人员也参与了“岗位创新、工作创新”的课题研究。学校编辑了《育嘉禾》、《教坛撷英》和《创新教育个案选》等书刊,推动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展开。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校,2001年又被评为北京市教科研先进集体。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