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造宽松就业环境

2003-05-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李华 何源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

如何能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就业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领导部门加大政策改革力度

当前就业工作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用人机制与制度不相适应。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国有企业,以及城市或省际间的交流、流动还有政策性障碍。二是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学校专业设置不是跟着市场走,一方面人才库存积压,另一方面人才又确实短缺。三是就业工作队伍和工作模式仍然存在与形势变化不相适应的问题。职业化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部为此曾下发文件,明确要求把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并要求调整用人机制,加大政策改革力度。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各省市区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实施或者已经形成自己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湖南各市、州、县、区和大中专学校普遍加大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力度,一手抓有形市场建设,一手抓无形市场建设;基本形成了以省中心市场为龙头,学校专业市场为基础,市州区域市场为支点,县区地方市场为依托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网络体系。广东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和贫困地区就业,在政策和法律上给予优惠和方便。对于到本省16个扶贫重点开发县工作的非当地生源毕业生,实行奖励和来去自由的政策,并鼓励和支持毕业生们自主创业。

用人单位优惠政策吸引人

一方面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另一方面某些人才却供不应求。比如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每年新增人员大约在300人左右,引进的油气人才大约占60%左右,但是仍然满足不了生产一线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油气主业人员仍然缺乏。

在今年举办的大型双选会上,许多用人单位选才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选才方面重学历不唯学历,重才更重德。

优惠政策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措施。近几年,首都钢铁集团出台了对于硕士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政策。大庆油田也在福利待遇、住房、工资等给予优惠。

为人才今后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环境,现在越来越成为吸引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首钢已经形成了职工培训制度,每年都要派7—8人出国学习。今后每年出国学习的人数将增至20—30人。

学校内和外联建市场

学校也在不断摸索。各校普遍加大了就业工作的力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措施。

摸清市场的需求,帮助学生就业。苏州大学构建了自己的就业成才导航体系。从单纯的“成品包装”转向了“产品设计”。该体系以社会需求为主导,运用网络,通过完整化课程、职业倾向测试、法律法规教育等,加强个性化成才指导和培养。

市场共建。东北师大提出了“内和外联”的就业工作策略。“内和”就是内和东北18所高师院校,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外联”就是外联用人单位,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把毕业生就业“连衡”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双方互为基地,互惠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