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类型化电影何以走俏

2003-05-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春利 我有话说

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产电影向类型化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不但亲情片、青春片、武侠片、探索片等人们熟悉的类型电影质量水平大幅提高,悬疑片、惊怵片、抢险片等新的电影类型也悄然问世。毋庸置疑,这是创作者主动适应市场、适应观众需求的积极尝试。

类型化电影浮出水面

类型化电影是制片商为了市场效益而对观众喜欢的影片进行大量仿制,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制作模式。类型片一般有固定的构成元素,有一套独特的创作语言,有能代表其特色的直接、生动的表现形式,比如西部片中的决斗、音乐片中的歌舞等。

国产类型化电影何以出现?专家分析说,归根到底是电影市场的需求。冯小刚在1999年拍了《甲方乙方》,受到观众的欢迎,“贺岁片”这种类型随之确立;《卧虎藏龙》打入好莱坞主流市场,《英雄》进军奥斯卡都让“武侠片”成为一个国产著名品牌;而表现1998年军民同心战胜特大洪水的《惊涛骇浪》,又带动了抢险片的拍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贾磊磊研究员认为,类型电影在国内走俏也是观众分流的需要,这说明我们的电影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拍自己的类型电影

类型电影不是类似电影,二者尽管在叙事方式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它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类型电影,应该跟西方的同类影片有本质的不同。

电影评论家曹霁认为,不是好莱坞的类型片都适应中国观众的口味。比如美国式的青春恐怖片《惊声尖叫》,中国年轻观众并不喜欢,而国产恐怖电影《闪灵凶猛》,尽管还是该类型片的起步阶段,却获得了良好的票房价值。

中国要拍摄自己的类型电影,需要以世界优秀电影做参照,然而学习的角度不应是外在的而应该是内在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影发行人感叹,中国耗资巨大拍摄了动作片《致命的一击》,欲在国内贺岁片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结果是赔本赚吆喝。究其原因,就是太过于重视类似于“飙车”、“绑架”、“枪战”等西方动作片中的外部表现,而忽略了故事本身,忽略了人物性格,结果是既丢了自己的特色,人家的长处也没学到家,成了典型的“四不像”。

刚刚获得奥斯卡大奖的美国歌舞片《芝加哥》,在海外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却并不被国内的发行行家看好。他们认为,这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关,中国观众还是喜欢讲故事,故事是一切叙事方法的前提。

据悉,2003年许多制片公司都在类型片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类型片对创作提出新要求

类型片要求创作更加个性化,对演员对导演也会作出相应的市场定位。比如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年年题材不同,岁岁却都是葛优一张脸,而冯小宁因为《战争子午线》、《红河谷》、《嘎达梅林》等影片的成功,让他成为战争片的类型导演……有专家分析,类型片将出现为演员量身定做影片的可能,实际上这也是好莱坞造星的常用手段。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认为,虽然市场上一些武侠片、战争片、动作片让不少观众津津乐道,但是目前的状况还是零零碎碎不成规模。他认为,类型片也给发行者提出了新问题,比如一部影片从策划起就要有目标市场,要有市场调研,不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关键要搞清楚拍给谁看。

广东发行人祁海认为,类型片还肩负着培育市场的重任。一种类型一定要产生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这样才有可能出现系列作品。他还指出,类型片要求发行家对影片区别对待,要根据不同的风格样式设计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不能用一个套路来给影片定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