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警惕有人拿“绿色”、“环保”蒙事

面对“建材市场一片绿”,有关专家提醒消费者——
2003-05-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光荣本报通讯员 何建华、王亦高 我有话说

热线

编辑同志:

时下,走进建材市场,到处可以看到“绿色建材产品”、“绿色环保建材”、“绿色环保无毒无害建材”、“推荐绿色建材”等标牌,可谓“建材市场一片绿”。这种状况反而使消费者产生诸多疑惑。实际情况究竟怎样,到底什么样的建材才真正算得上“绿色环保”产品呢?
北京市丰台区读者余浩男

调查

为了了解建材市场的实际情况,近日记者走访了十里河建材一条街、环三环建材城、丰台碧溪建材广场。在这些市场里,很多摊位在显著的位置摆放着各种“绿色”或“环保”标牌。

在环三环建材城二楼地板专区,几乎每个摊位的柜台上都有几个认证证书,少的两三个,多的六七个。如“绿色建材产品”、“绿色环保建材”、“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XXX推荐产品”等等。

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证书中,出现频率最大的就是各类“绿色”证书。有的厂家干脆就拿“绿色”作为产品的广告词,如“绿色幸福”、“绿色时间”等。那么,“绿色建材”究竟指的是什么?哪些机构颁布的证书才是消费者真正可以信赖的。

“绿色建材”有真有假

何谓绿色建材?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主任夏青介绍说,所谓绿色环保建材是指低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节约能源资源、可替代传统材料的建筑材料。而那些达到国家《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不是“绿色建材”,这个标准仅是建材进入市场的最低标准,是最基本的质量要求,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没有进入市场的资格。夏青强调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认证委员会是国家唯一的绿色产品权威认证机构,只有得到以“十环”图标为准的中国环境标志的建材才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建材。

在环三环建材城,记者看到,一些比较知名的建材品牌基本上都有“十环”认证。但是,也有个别摊位前摆着不是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委员会颁发的“绿色”标识,而是其他一些部门或协会颁发的各式各样的“绿色”认证证书。夏青告诫说,只有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监督委员会批准的机构才有资格颁发各种认证证书,一些协会颁发的绿色证书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他们怎样偷梁换柱

委托检测是当前建材产品质量检测方式之一。但记者了解到,委托检测这种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有时甚至为造假者提供了便利。如京东某板材市场2002年初检测时,95%的建材产品不合格,但到了11月检查时,建材产品合格率竟然一下子达到95%。原来,大部分产品后来实行了委托检测,而不是抽样检测。

业内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委托检测有很多不规范之处。部分销售商在明知自己的商品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下,为了获取产品合格检测报告,可能到其他商店购买质量过硬的同类产品,作为自己店里产品的“替身”,然后送到相关部门检测。而有关部门也无法获知该产品的“身世”,便让产品顺利地通过检测。

有关人士指出,以上类似的造假行为在中小企业中存在较多。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企业自身客观因素限制其发展,产品质量搞不上去;其二是国家监督执法出现盲区,给了造假者铤而走险、蒙混过关的机会。

把住“认证”这道关

目前,建材市场上可以说是绿色满天飞,“绿色建材产品”、“绿色环保建材”、“绿色环保无毒无害建材”和“推荐绿色建材”等称号充斥各个建材市场,扰乱了市场的经营秩序,也误导了消费者。

据了解,目前经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监督委员会认定、进行有害物质检测认证的有29家检测机构,只有他们的检测报告才是有效的。然而,国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发布后,个别无关部门或协会也开始了有关的认证发牌工作。这些部门或协会多达数家,非行业协会认证的牌匾在建材市场上比比皆是。

“现在我国的认证工作太不规范了。”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位专家指出,各协会作为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重点应放在对行业的整体协调管理而不是认证上。如果任由这种不规范的认证发展泛滥,那么国家标准实施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都将大打折扣,建材市场的流通秩序将会更加混乱。

背景链接

我国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10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时规定自2002年7月1日起,市场上停止销售不符合这10项国家标准的产品。

这10种“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国家标准包括:人造板及其制品、内墙涂料、溶剂型木器涂料、胶粘剂、地毯及地毯用胶粘剂、壁纸、木家具、聚氯乙烯卷材地板、混凝土外加剂中的有害物质限量及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的限量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