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公众掌握防治非典科学方法

2003-05-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贤如、陈光曼 我有话说

原则应运而生

曾几何时,尽管阳光明媚,北京的大街上却行人稀少,且大多都戴着口罩;曾几何时,室内的消毒药品、熏香气味熏得人头晕脑胀、鼻炎复发。

防治非典工作全面开展以后,由于缺乏基本常识,社会上各种防治非典的说法繁多,传言也很多,有些人十分恐慌,有些不正确的知识以讹传讹,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使公众无所适从。

为及时引导公民科学地预防非典型肺炎,科学地进行消毒,科学地评估感染非典型肺炎的危险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卫生部从4月底开始陆续公布了四大防治非典指导原则(详见5月6日、9日、10日、22日《光明日报》A2、A3版)。

人们最需要的《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最先于4月29日公布。它告诉公众,预防非典的有效措施简单易行。最有效的是:生活、工作场所通风。

针对人们时时、处处戴口罩的现象,原则中做出了露天场所戴口罩“无预防效果”的警示。专家解释说:对健康人来说,露天感染非典的机遇是极小的,不戴口罩,正好利用新鲜空气把肺部的废物排出去,但病人露天一定要戴口罩。

针对一些人纷纷注射某些药物的现象,原则警示人们,以注射方式给予“预防性”用药(如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无预防效果”!专家解释说,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的疾病,原来从人类血浆中提取出来的丙种球蛋白没有这种抗体,所以打丙种球蛋白没有太大作用。从恢复期的非典型肺炎病人血浆中提出来的丙种球蛋白是有效的,但从正在恢复期中的病人身上抽取血浆不现实。

针对种种盲目消毒的问题,《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消毒指导原则》告诉公众,消毒并非处处需要;消毒次数过多、消毒液浓度过大,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该原则一一点出了电梯间、卫生间及柜台、门把手、水龙头、公用电话等需要消毒的重点部位。

为了避免因民工返乡带来病毒扩散,《对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地区返乡民工监测的指导原则》告诉人们,各地要对返乡民工测量体温、询问有关症状,以及实施14天的医学观察等种种科学措施。原则中有一条:对无症状者不需要隔离。这就界定了医学观察与隔离的区别。

如何判定和科学处理密切接触者,是及时切断病毒扩散链条的一项关键措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试行)》告诉人们,密切接触者须隔离观察14天,应每天早晚各测试体温1次。具体隔离观察地点可根据情况或集中或在家中。

科学发挥作用

四个原则出台之日,正是抗击非典进入攻坚之时,也是各种似是而非的预防说法使人无所适从之时。

这些简单易行且权威的指导原则,从防治非典的实践中来,针对性强,可操作性也很强;它们对指导群众有效地防治非典起到了重要的以正视听的作用。

而原则以部门规章的方式公布,有力地宣传了预防常识,使每一个人都来了解、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起草《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的专家组成员之一、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教授王爱霞介绍,用有效、无效和尚未肯定效果的排列方式公布比较科学,是否采用可由老百姓自己判断,自己选择,不能强求一致。

有关指导原则的公布,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也使受非典困扰的人们恍然大悟、如释重负。

退休在家的王大妈,买了各式各样的消毒用品,放了满满一柜子。老人说,起先我总是不停地擦,擦桌子、擦柜子、擦门、擦窗……手总是泡在消毒水里,都要裂口子了,心里也还是不踏实。这些指导原则公布了,我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心里踏实多了,以后就照着去做。

一位市民说,为了预防非典,家里准备了不少药,除了单位发的,自己又去买了不少,喝得小孩都拉稀了,想停下不喝吧,又担心会感染上,真是进退两难。看到了这些指导原则,不再为难了,当天就把不必要的药停了,打开了所有的窗户。

尤先生说,他们单位发现了一个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这时有关密切接触者的处理原则已经发布,大家心里都有了底,按原则上的规定,和这个病人自其出现症状前3天起,有过在同一个办公室共同工作、或一起吃过饭、或共同从事过其他活动的人统统隔离观察14天,隔离的人每天早晚各测试体温1次,大家都很自觉。由于措施及时、到位,现在14天过去了,他们单位没有出现新病例。

现在,室内消毒液的气味不再浓烈得难以容忍,人们不再人云亦云地乱用药品,连小娃娃也知道开窗通风、注意洗手。外出的人多了,双休日公园又熙熙攘攘,业余时间到处都是打羽毛球的人。

随着抗击非典战役的有效推进,随着四大指导原则的日益普及,科学防治非典常识正在成为人们手中的武器,理智正在取代恐慌,科学正在战胜愚昧,愿科学防治非典之风吹遍神州大地每个角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