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保卫生物多样性 保卫人类

科技大视野
2003-05-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

21世纪是生物技术和产业高速发展的世纪,一个关键的物种可能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正在失去一些物种,也正在失去一些基因。昨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们借此重温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人类自己的关系,十分必要。
——编者

生物多样性是什么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就是各种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迄今为止,地球上大约175万个物种被鉴定,科学家们估计地球上大约有300万到1亿个物种。

遗传多样性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每一个物种都包含很多不同亚种、变种、品种、品系等,例如,水稻是一个物种,在这个物种下有很多亚种和变种,还有很多品种、品系,它们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有的产量高,有的产量低,产出大米的颜色不同等等,因为虽然它们都是水稻,但含有的遗传特征不同,这就是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与其所栖息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复合体。诸如沙漠、森林、湖泊、河流和农业生态系统等。在生态系统中栖息着包括人类等许多生物,从而形成了群落,它们之间并且与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进行着相互作用。自然界的每个物种都在为生态系统的运转和维护发生作用,同时任何一个物种也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依赖生态系统延续自己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正是生命形式、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者的结合,使得地球成为唯一适宜人类栖息的场所。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一笔巨大的资源和财富,它的价值可归纳为三大类:

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原材料、药品及其他工业原料等。

间接使用价值:主要指它的生态功能,包括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巩固堤岸、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等。

潜在价值: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遗传资源的价值和用途我们还不清楚,如果受到破坏而导致灭绝,今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利用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东南亚的水稻差不多都患上了一种很可怕的病害,得了这种病水稻会大量死亡,最终导致粮食的大面积减产甚至是绝收,这对以大米为主食的东南亚人来说,不仅仅是饿肚子的问题,还可因此造成社会动荡。于是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急急火火地要在全世界的4.7万个品种里找出一种能够抵抗这种病毒的基因。最后他们终于在印度一个山谷找到了唯一的一种野生稻,把其抗性基因融入水稻抵御虫害,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物多样性丧失危害深重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具体表现在:

——生态环境退化加剧,物种面临威胁。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是严峻的,森林覆盖率低(中国森林覆盖率16.5%,世界平均26.6%),草场超载过牧,质量下降,退化、沙化加剧;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沿江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北方地区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下降现象严重;全国主要江河湖泊水体受到污染。由于野生物种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加上一些地区滥捕、滥猎和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总数的15%-20%,20世纪中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接近和濒临灭绝的有蒙古野驴、野骆驼和普氏原羚等。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的1/4。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据专家初步调查,世界上100种最坏的外来入侵物种约有一半入侵了中国。每年全国因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松突圆蚧等森林害虫入侵危害森林面积达150万公顷。

——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强。近10年来,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面积和商品化品种的扩大,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与风险随之增加。但我们还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监管的机制,对生物安全的基础研究和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的监测也很薄弱。

——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到位。中国是世界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遗传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专门法律和政策性的保护措施,遗传资源在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山东黄河入海口和黑龙江三江源的野生大豆,云南、广东、海南的野生稻,由于石油开发、农田开垦和人畜侵害,其面积不断缩小,有的地方已近绝迹。

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在优先保护上下功夫

我国政府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制定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并在很多方面作了大量工作。针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现状,专家们建议,目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应优先放在以下领域:

在西部地区实行生物多样性抢救性保护。西部地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也是全球关注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据统计,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85%,所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系统约占全国的70%。在西部大开发和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目标,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中国幅员广阔,生物多样性丰富又独特,并相对比较集中。根据国际标准及中国专家长期综合研究的结果,我国有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其中陆地11个、湿地3个、海洋3个。专家建议,应对这些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实行强化监督管理,有的要采取抢救性措施,要增加资金投入,争取国际机构和双边政府援助,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