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爱心爵士萨乐门

2003-05-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李志强 我有话说

图为萨乐门和他救助的街童。


记者常驻马尼拉快四年了。这期间,每年都有两次独家专访此间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千野中男先生的“特权”——除了因为本报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之外,还应该感谢亚行外联局局长、我的朋友萨乐门先生。自己亲自帮忙外,他还叮嘱下属,为我在亚行的采访大开绿灯,提供了很多便利。萨乐门先生,无论在亚行,还是在菲律宾社会,甚至在他的故乡英国伦敦,都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而且令人们发自内心地尊称他为爱心爵士。

五月的伦敦,空气中总是浸满浓浓的春意。1999年的一个美好春日里,在伦敦城中心的白金汉宫,萨乐门先生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过女王亲书的荣誉证书,以平民身份成为皇家爵士。何以得此殊荣?这背后有着一段至今仍在上演的动人故事。

萨乐门先生1947年生于伦敦。他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但都非常有爱心并乐善好施,除了让他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外,他们尤其重视言传身教。所以,自童年时代起,珍视友情和散播仁爱,就已在小萨乐门心中深深扎根,并成为他日后的人生准则。

1979年,萨乐门来到位于马尼拉的亚行总部工作,“我刚来时,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但很快,就不快乐了”。他那浓重的伦敦腔里,总带着一种英国人不常见的随意、机智和诙谐。停了一会,他开始严肃起来,“我不是天主教徒,也不是社会工作者。但是我很快被这个第三世界国家里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震惊了。富人的孩子有保姆照看,司机接送,保镖守护;而穷人的孩子衣不蔽体,在沿街乞讨,忍饥挨饿,更谈不上受教育了。直到有一天加完班后,我去酒吧小酌的路上,被一群街童围住。我的心情沉重极了,下定决心一定帮助穷孩子”。

就在来马尼拉的第一年,萨乐门在朋友的帮助下,领养了一个名叫亨利的三岁男孩,三个月后,又领养了亨利六岁的姐姐。因为还没结婚,萨乐门专门雇请了女佣和保姆照顾姐弟俩。“之所以做这一切,我不为名利——当然,受爵是件很好的事情了。不过,它对我并不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能够做一个可以对街童们脱贫和恢复正常生活,有所帮助的好心肠的人”。萨乐门这样说。

后来,萨乐门先生迎娶了一位菲律宾女士为妻。他们夫妇没再要孩子,而是把全部的父爱和母爱都献给了亨利姐弟和其他街童们。亨利姐弟先是上了马尼拉一流的国际学校,后来又分别到英国和瑞士接受大学教育。目前,亨利在英国工作,姐姐则在马尼拉供职,他们都从事高级饭店管理工作,有了各自的家庭。

为了更有效地帮助更多马尼拉的街童,1986年萨乐门和他的法裔加拿大社工朋友普罗沃斯特共同创建了“埃里米塔超越服务基金会”。这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的非政府组织。到现在,基金会已经支持400多名街童完成了从初级到大学的教育,还定期组织了很多针对街童和他们父母的生计短训班、兴趣班、“迷你奥运会”等。该基金会吸引了美国、英国、德国、菲律宾等很多国家的热心人士参与。

领受爵位后,萨乐门先生并没有将这一英国皇族的头衔加印到名片上去,还是平易如常。2000年上半年,在亚行中国代表处成立前夕,我在电话中希望能就此获得进行一次独家采访的机会。萨乐门先生说:“噢,非常感谢光明日报为亚行在中国做一次广告和免费宣传”,当即安排第二天中午在他的办公室采访亚行首任驻华主任布鲁斯·莫瑞先生。

我穿上西装打着领带,如约来到萨乐门先生办公室。菲律宾秘书正在外面打字,而穿白衬衫打领带的萨乐门竟坐在铺着地毯的地板上,靠着办公椅,像个调皮的小学生似的口中叼着一只铅笔,修改着一份文件。听见我和秘书的谈话,抬起头冲我“嘘”了一下,指一指自己的脑瓜,意思是正在思考,先别打扰,又埋下了头。爵士坐地上,太让人忍俊不禁了,金庸先生笔下周伯通的“老顽童”形象立马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童心未泯,不拘小节,好一个爱心爵士,难怪孩子们爱戴他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