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集合起多学科攻关的强大团队

2003-05-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薛冬特约记者 孙殿义 我有话说

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在科技领域里的战略方面军,迅速调动起下属各相关研究所投入这场特殊战斗,他们顽强拼搏,协作攻关,组成多学科的强大团队,为防治非典贡献了多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受到各方高度评价,他们在生物信息、快速诊断、新药物研究、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的科研进展,仍将在今后防治非典中发挥作用。

科学报国正当时

作为正在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中科院,近年始终强调科研工作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眼下面对这样一种突发的疾病,正是科学家报国良机,同时也是对自身实力的严格检验,中科院科技人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此时此刻,正是这支科技国家队急国家所急的时候。4月18日,路甬祥院长、陈竺副院长等院领导及相关人员紧急召开非典型肺炎项目讨论会,没有任何迟疑,当天就迅速启动800万元应急项目经费并拨下去。随之,中科院倾全院之力,部署各相关研究所启动非典病毒研究。

众多研究所迎难而上。北京基因组所、微生物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所、上海有机所、上海技物所、武汉病毒所、地理所、动物研究所等单位纷纷加入团队,他们从基因测序、免疫试剂、RNA开发、疫苗研发和药物筛选等多方面展开了攻关。科学家以高度的使命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中,众所周知的24小时连轴转,24小时全天候供应盒饭,既是北京基因组所,也是中科院其他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这些日子里奋力攻关的真实写照。

奋力攻关快当先

人命关天,应对非典的科研从速度和强度上与平时截然不同。所以这次科学家只用了1个多月便找出了非典病毒。

北京基因组所仅用36个小时便解开了这种病毒的基因图谱。全基因组测序后的短短4天,又研制出酶联免疫快速诊断试剂盒。

上海技物所科技人员奋战8昼夜研制成“非接触性红外测温仪”,只要将仪器放在人的额前,就能在2秒内测出体温。

上海有机所建立了快速跟踪世界上各研究所在攻克非典方面的药理、药物研究进展信息;他们参加上海市“药物筛选”专题攻关,所内科技人员纷纷提供自己已有的具有初步抗病毒、抗炎活性试验结果的各类新化合物,几天之内,他们就将第一批具有抗炎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送到国家药物筛选中心进行细胞水平筛选。

经过连日拼搏,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药物所、生化与细胞所通过与有关单位联合攻关,在非典病毒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与结构分析及药物设计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非典病毒的3个关键蛋白的表达,其中1种蛋白已开始用于抗非典病毒药物的体外筛选。这是继非典病毒分离成功、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后又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展。

从武汉病毒所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微生物所等进行疫苗研制,上海药物所进行药物筛选,到动物所、地理所的疾病流行分析和预测,中科院围绕非典快速形成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科学研究,体现出中科院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

中科院研究人员在这些日子里不仅仅争分夺秒、日夜奋战,而且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深入一线采集病毒样本,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奉献的精神更加令人感动。

科学利剑终制胜

非典病毒之所以能在短时间确定,应归功于国际间科学家的大协作。国内的科研协作也是如此,正是军事医学科学院无偿提供了分离的病毒,北京基因组所才快速测定了非典病毒序列。

中科院内各研究所、科学家不计名利展开了空前的协作。武汉病毒所将分离和培养成功的非典病毒,无偿提供给上海生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免费向社会提供测序信息……这些举措对加快各项研究进程意义重大。

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康乐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科院已动员协调全国最强的科研力量,组成应对非典跨学科、跨部门的攻关小组联合攻关,发挥技术资源和平台优势,加快了在预防、诊断和治疗非典的步伐。相信通过全院与全国科研力量的共同努力,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科学技术的利剑,将最终战胜非典病毒和一切新生的突发疾病。历史上天花、鼠疫、伤寒、麻疹等疾病的治疗,无一不是靠科学技术最终得以解决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