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航天技术育种研究获重大进展

2003-06-04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薛冬 通讯员 姜梅林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6月3日电 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中、美、俄),最近在航天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领域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已引起国际有关方面重视,权威杂志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等相继给予关注和报道。

据悉,由中国农科院空间技术育种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的国家“十五”航天育种“863计划”和“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利用航天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有机结合,通过特异新种质、新材料的创制,先后育成50多个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种质、新品系。

杂交稻新组合“特优航1号”将优质、超高产结合于一体,是我国水稻航天育种的重大突破。该杂交稻在福建省晚杂优区试种,产量比对照平均增产9.61%,达极显著水平,单产和日产均居参试组合首位。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特优航1号”的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6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

通过卫星搭载小麦种子诱变育成的“太空5号”,是我国利用航天技术育成并审定的第一个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河南省信阳组区试种,产量比对照平均增产9.67%,居第一位。经农业部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分析,达到国标优质弱筋小麦标准。

“中芝11号”(航天芝麻1号)是集高产、高含油、抗病、抗倒伏等多个优良性状于一体的突破性芝麻新品种,在全国区试的12个试验点全面增产,最高亩产152.2公斤,平均亩产98.2公斤,居“九五”攻关以来全国所有参加区试品种产量增幅首位。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中芝11号”的平均含油量为57.7%,最高达59.5%。

我国科学家充分发挥航天诱变种质创新的优势,获得了大量特异性十分突出的稻麦新种质、新材料,如优质抗倒型水稻新种质“航1号”和“航81”、优质大穗型水稻恢复系“航恢63”、“航恢7号”、“航恢8号”、优质极早熟小麦新种质“早优8581”等。目前,这些新种质已广泛应用于稻麦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育种。

与此同时,航天育种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科学家从粒子生物学、物理场生物学和重力生物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了航天环境各因素的诱变特异性,开创了地面模拟航天环境诱变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为全面探索航天诱变育种机理和建立航天育种技术新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