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特殊战场上的专家方阵

2003-06-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通讯员 姚春雨 钱勇本报记者 范又 我有话说

3月上旬,解放军总医院接诊北京市首例输入性非典病例后,该院专家们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反应能力迅速作出正确处置,既避免了院内的严重感染,也为北京防治非典拉响了警报。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教授们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献计献策,始终站在战斗前沿,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为国家和军队抗击非典作贡献的壮丽凯歌。

面对肆虐的病魔,专家教授们战斗在最前沿

非典疫情紧紧牵动着解放军总医院专家教授们的心。4月26日,当总医院接到上级组派医疗队的通知后,院党委连夜召开会议,研究组建方案,专家教授们踊跃报名参战,由放射科杨立教授带队的首批医疗队仅用6个小时就组建完毕,成为全军最早到达小汤山定点医院的医疗队。他带领大家组建了放射科,每天阅片近百张。

52岁的耳鼻喉科黄德亮教授,有高血压病,肺部还长着肿瘤,但他不顾这些,主动请战到小汤山医院,负责最危险的气管插管。黄德亮教授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妻子一直流泪。这是结婚20多年来,他第一次见妻子张燕青如此动情。他知道妻子对他的牵挂,安慰说:“广州的钟南山院士都能上,我更应该上。我是教授,更是军人。”

前不久被解放军四总部通报表彰为“全军非典防治先进个人”的呼吸科副主任陈良安教授,犹如一面鲜红的党旗,始终飘扬在抗非一线,用执著的爱谱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一位非典重症患者,呼吸衰竭且病情不断恶化,陈教授得知情况,果断采取措施,为患者上呼吸机、调整用药剂量。两天后,患者的体温开始回落,肺部阴影逐渐吸收,奇迹般地康复了。目前,已有众多患者在陈主任的精心救治下逐渐恢复并出院。对此,陈教授只是平淡地说:“我们决不能丧失丝毫机会,让患者付出生命代价。”作为总后和总医院防治非典专家组成员,每当有非典疑似或确诊病人请求会诊,无论昼夜,陈教授总是立即赶往现场,仔细察看病例,迅速做出诊断,作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他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最多时一天接到30多条请求会诊的信息。

原医院感染管理研究科主任、65岁的陈世平教授,在疫情出现时,恰好医院宣布他退休,当他得知抗非典工作需要,义无反顾地投身工作第一线,并担任了全军防治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组组长、医院防病专家组成员。他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医院的防治工作出主意、想办法,并亲自编写防护规范。在科里人手少的情况下,他还亲自和全科同志一道进行全院性的消毒,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夜里11点。他说道:“人退休,共产党员的党性永远不能退休”。

与病魔搏斗,处处有专家教授们无畏的身影

两个多月来,无论是前方和后方,无论是临床一线还是科研单位,处处都有专家教授们与SARS展开殊死搏斗的无畏身影。

医学心理科主任王择青博士带领科室人员开设了全军第一条抗击非典心理咨询热线,为全军基层部队官兵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家解难释疑,深受部队官兵的欢迎。他还主动请缨,组建了全军首批心理应急干预小分队,奔赴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为抗非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抗击非典的信心与决心。

作为医院防治非典专家指导组成员的呼吸科主任刘又宁教授,自3月上旬以来,始终奋战在抗非一线。当北京市组建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之际,他又主动请战到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并提出在小汤山医院建立临床与科研基地、完善和改进治疗方案等建议,得到军委首长的充分肯定和上级卫生部门的认可。

已70岁高龄的老年心血管病专家王士雯院士,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肺启动学说。她积极建议把多脏器功能衰竭肺启动机制研究应用于抗击非典临床治疗。5月26日下午,由王士雯院士带领的解放军总医院非典课题组正式进驻小汤山医院,与小汤山医院专家组密切协作,开展非典专项课题的临床科研工作,并参加小汤山医院的医疗指导。

输血科主任刘景汉教授提出了从正常人全血中分离血浆纤维结合蛋白输给非典病人,帮助病人提高免疫力。目前,由刘景汉带领的科研人员已获准进入小汤山,开展该课题的深入研究。

急诊科主任沈洪教授一直奋战在医院的发热门诊,他还结合国家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当前抗击非典斗争和医疗工作的形势,认真分析颁布条例对处理应急事件的重要意义,他撰写的《建立应急体系的根本保证》理论文章在有关媒体刊发,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老年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何耀研究员,在医院发现非典疫情后,立即组织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指导其他单位开展非典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该院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非常有价值,推荐参与世界学术交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