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壤之别的搬迁

2003-06-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看着上涨的江水一天天淹没生活了整整68年的老场镇,吴现国的心情很复杂。

吴现国和64岁的老伴冉凤鸣,都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人。算上他们这一代,两家人在那个刚刚消失的古镇上,已经生活100多年了。老武陵镇紧临长江,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水码头。直到搬迁前,这个地处万州区、忠县和石柱县交界处的古镇,还是个年营业额过亿的繁华集市。“几十年前,每天停靠的船舶要在江边排成三四里的长龙,场镇夜夜无眠,真正是热闹非凡。”回忆起过去,吴现国神彩飞扬。

不过,他更喜欢搬迁后的新镇。2001年建成的武陵新镇,面积1.2平方公里,为老场镇的3倍,常住人口1万余人,为过去的2.35倍,城镇化水平超过了50%。新镇还前所未有地建起了日供水3000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24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律两楼一底的居民房中,家家都有独立的厕所,再不用像过去那样去街上简易公厕排队了。过去堆在厨房里的煤球改成了液化气,天然气管道也正在铺设之中。

在与武陵镇相临的忠县石宝镇,居民们也在两年前经历了这种有着天壤之别的搬迁。

三峡工程二期移民涉及到2座城市、10个县城和更多的集镇。这些城市和集镇的搬迁,加快了三峡库区的城镇化进程。

万州区是库区移民大区,全区移民数量占整个三峡百万移民的五分之一。在过去的10年中,这个区的城镇化水平由13.36%上升到了36.15%,预计两年后将超过45%。根据重庆市政府刚刚批复同意的《万州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全区2010年的城镇化率为58.8%,2020年为77.8%。

在充分利用移民机遇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库区各地也在努力维持川东民居的特有风貌。控制规划确定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林建设、防止污染,都成为三峡库区城镇化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峡大坝正式下闸蓄水前,库区新建的19座污水处理厂已竣工。沿江城市和城镇排放的污水,经这些污水厂处理后,能够达到环保标准。(本报万州6月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