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编辑的科研能力对学术期刊发展的影响

2003-06-11 来源:光明日报 刘海宁 我有话说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学术期刊界即开始关注“学者办刊”问题。现在,此讨论愈益深入,观点趋向一致,“学者办刊”渐渐成为学术期刊界的一种普遍趋向。所谓“学者办刊”,是指由掌握除编辑学之外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且学有所长、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担任学术期刊的领导,而其领导下的编辑工作者队伍是由一批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在某一领域已有所成或有较强科研潜力的中青年学者组成。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自身的科研工作对于刊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对科研选题的策划和开发。科研选题的策划是学术期刊获得发展的重要环节。一般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总是以一些名牌栏目为依托,对学术前沿能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这对编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非学者型编辑想胜任此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学者的要义在于研究和创新,研究的创新性要求和选题策划的创新虽然有所不同,但最终的指向是一致的;而且,对于学者型编辑来说,科研过程也是编辑工作者自身知识积累和内化的过程,可以使编辑工作者获取新的信息,及时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对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状态能够予以主动、积极的关注,从而走出消极被动的“等米下锅”状况,迅速及时地挖掘、判断、选择、提炼出一流的选题。

其次是对学术研究成果具有较为准确公允的鉴定能力和评价标准。以往的学术期刊强调的是编辑工作者的编辑能力,而编辑工作者往往除编辑学以外的学科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甚至一人承担数门跨度较大的学科领域稿件的审读工作,稿件的录用与否全凭感觉,这样一来,势必造成一些在某学科领域确有价值的稿件由于编辑工作者的个人好恶而被打入冷宫。有人针对此现象提出了对策,比如专家匿名评审制等,但受出版周期、办刊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在各学术期刊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此外,专家匿名审稿制势必将导致期刊工作的被动消极,存在一定的弊端。以学者办刊,应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较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手段。编辑工作者根据自己多年在某一领域所形成的丰厚学养,对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有一定的敏感度,而且由于自身科研的需要,必然对该学科领域的发展一直予以关注,能够对学术研究成果辨出优势高下。

编辑工作者之功,还体现在对作品的提高上。对作品的提高,除包括对文字的润色,体例的规范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作品思想性、学术性的提炼和深化上。有不少稿件,提出了新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由于作者经验或学养等方面的不足,往往表述得不甚明确。编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编辑加工,将淹没于其中的有价值的部分加以提炼和改进,使之得以清晰呈现。正因为编辑工作者自身也从事着科研工作,对影响观点呈现的诸多方面有着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在编辑加工时,能就作者的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文风、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等予以全面考虑,给作者以较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建议。

编辑工作是相对封闭的,但与外界接触机会少,交往面窄,是不利于学术期刊作者队伍的培养的。科研型编辑工作者的优势在于,他们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者队伍有一定了解,能够与对方形成一种真诚的尊重之情,可以利用学术交流的机会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对话。编辑工作者要力争成为“外交家”,利用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主动积极的工作作风,通过自己的真诚和对对方学术研究的了解与尊重,与专家们建立起一种友好关系,将这些专家学者吸纳进期刊的专家库中,保证稿源的数量和质量。编辑工作者还要注意对有一定研究潜力的年轻学者的发现与培养,这也是科研型编辑工作者的优势所在。

此外,编辑学者化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社会地位,实现其社会价值也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编辑工作在一般科研机构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方面是源于外界对编辑工作的误解,认为编辑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为他人做嫁衣裳”,缺乏创造性;而从编辑工作者主观来说,也应对此承担责任。的确有不少编辑工作从业人员,满足于简单的劳动,缺乏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勤于动笔的习惯,结果科研能力越来越弱,从而导致整体水平的滑坡。其实,纵观我国的编辑学史,凡是在编辑领域有所作为的,无一不是在自身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因此,要想提高学术期刊和编辑的社会地位,赢得他人的尊重,编辑工作者也必须不懈努力,尽快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在编好刊物的同时,走学术化的道路,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拿出有份量的科研成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