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特色追求卓越

2003-06-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伟光 我有话说

18个国家重点学科、18位两院院士、众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尖端科技、全国高校首屈一指的国防预先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缘何稳居全国一流名校之列?校长王树国说:“在国家实施‘985工程’建设中,我们紧紧抓住哈工大的特色不放松,以创建世界名校为目标,使哈工大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独树一帜优势更优

哈工大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必须根据国家需求和学校自身优势与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航天、国防和承担尖端重大工程项目历来是哈工大所长,于是学校确定了理工为主、理工管文法相结合,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研究型、开放式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发挥航天、国防特色,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了4个带头领域,20个重点学科和一批支撑学科,同时建起8个国防应用基础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了完整的学科建设体系。

“985工程”实施以来,哈工大先后承担了重大科技项目300余项,为“神舟号”上天作出巨大贡献的载人航天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和返回仓焊接变形控制技术、“探索一号”立体测绘小卫星、仿人机器灵巧手等高精尖科技研究和重大国防工程项目令人瞩目。2002年,哈工大承担国防科研经费居于全国高校第一位,成果数量与水平名列前茅。哈工大的民用研究也发展迅猛,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水污染处理技术、以形状记忆合金和智能材料为代表的先进材料技术等项目获重大突破。哈工大科研经费连年居国内高校前列,2002年达6亿元;2000年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奖7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一,2002年获5项,居全国高校第四;成为我国首家通过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高校。

独辟蹊径但为所用

在“985工程”建设中,哈工大实施了颇具特色的人才战略。

近年该校外派留学人员年回归率保持在70%左右;各学科通过尖端技术研究和前沿性的重大工程项目,促使一大批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迅速成长,一批学科的优秀团队已经形成。学校现有480位博导、680名教授,在2001年的院士增选中,哈工大同时有4人被增选为院士,居全国高校第二。近年哈工大从国内外共引进各类高级人才54人,其中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38人。2000年以学科引进、梯队引进方式引进的11名凝聚态物理学科骨干,建立起凝聚态物理学科,短短两年内组成一支较高水平的学术梯队,确立了面向世界前沿的学术方向。

在“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思想指导下,来自海外一流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35名知名专家和海外学者,已经成为哈工大的兼职博士生导师。来自德国宇航中心机器人研究中心的长江学者刘宏,在哈工大开辟了空间智能机械手的新方向,并组成了高水平的学术梯队,推动了我国空间机器人技术发展。哈工大还发挥地域优势,先后聘请了150多位俄罗斯、乌克兰专家到校短期合作,涉及航天、航空、自动控制、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独具特色个性培养

“985”建设中,哈工大在利用其整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熏陶、激励的同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学校上亿元专项建设经费投向教学,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教学基地、4个实验中心相继建成,一批高水平教学设施投入使用。学校还推出了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建立实验学院、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对拔尖人才特殊培养;成立基础学部,对本科一年级学生集中管理,强化通识教育,加强基础,增强后劲。强调实践环节,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能力,实行本科生论文(设计)一年制,高年级学生成为课题组的初级成员,使本科生尽早搭科研列车;与国际名校联手,对国际化人才跨国培养。现哈工大正在调整生源结构,向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迈进,研究生与本科生比约1∶1.5。

如今,有着3万多名全日制学生的哈工大初步形成了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哈工大规范管理体制,设立创新基金,聘请专家指导,初步形成了科技教育创新从基础课到基础实验、从验证性实验到创新性制作等方面的一系列转化,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本科生有520余人获省部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奖,撰写科技论文800多篇。作为全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哈工大拥有硕士学位点85个、博士学位点57个,继进入全国研究生院评估十强之后,在2003年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哈工大两篇博士论文入选,4篇博士论文获提名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