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2003-06-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贤如 本报通讯员 王亦高 我有话说

培育技能人才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正如劳动保障部门一位负责人所说,以中国经济总量之大,没有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便难以抢占科技制高点;而没有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便难以提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极为紧迫、重要,也很艰巨,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重视,以倾注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令人警醒的差距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达国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壮大。与国外企业特别是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差距很大。

从劳动生产率看。我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日本的1/26,美国的1/25,德国的1/20,也就是说,这些国家一个从业人员等于我国的20个。不仅如此,我国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还高于韩国、匈牙利、墨西哥等国家。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相当于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德国的3.6倍。

从科技成果转化率看。据统计,在过去10年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0%,国民收入增长中60%—70%是以技术与知识为基础的,美国技术与知识的增长因素更占到80%。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29%。因此,在权威机构对世界部分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中,1999年在中国国内经济实力排名第2的同时,科学技术仅排名第28。

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并非都是设备问题。

有关人士介绍,我们一些企业的设备并不落后,有的生产线甚至比国际著名公司还要先进,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却不能与人家竞争。用同样的配件,我们组装的手表难以达到瑞士产品的质量。我们组装的汽车与原装汽车往往也有差距。我国不少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购置全套零配件,其产品质量却不如进口原装产品。

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其原因就在于生产环节操作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存在问题。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对于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至关重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伟大艰巨的任务

怎样才能缩小我国在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的差距呢?

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报告》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主要取决于对新技术和劳动力技能的获得和运用,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功越来越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力的素质。

两组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同发达国家在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存在差距的原因,使人感到提高我国亿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成果显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300%。在欧美发达国家,文盲率一般少于总人口的5%,青年受高等教育者在30%以上,美国更高达70%。而我国职工受教育程度虽然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成果显示,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构成中,高级技工占35%以上,中级占50%,初级占15%,而我国情况则是,高级技工仅为4%,中级为36%,初级为60%。而新近两则报道说,在广州,目前高级技工、技师还不到总职工人数的万分之三;即使在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上海,高级工也仅占6%左右。有的企业甚至面临“有订单来不及做、有图纸没产品”的尴尬。

上述数据说明,制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不仅仅是科技实力,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生产工人的素质状况。再好的技术发明也要靠生产线制造成产品,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要靠人来操作。

有研究表明,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有效率的工人,比一个一般的工人可能多生产出20%—30%的产品。而在信息社会中,素质对产出的影响更大,一个最好的软件开发人员能比一个一般的人员多做5倍甚至10倍的工作。

劳动保障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必须在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全体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对于我国来说,人数众多、起点较低,造就高素质技工大军的任务尤为艰巨,但也更加伟大。当前,正值大学生分配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大学生就业固然希望到大城市、到大机关、大公司去,但这些地方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而广大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特别是现代企业的就业岗位更需要新一代知识型工人参加建设。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也应该转变观念,把眼光放得更开一点,更现实一点,主动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去,到火热的生产一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成长,立志成为21世纪新型的技术工人骨干,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才智,为中国的全面小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