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色的香格里拉

2003-06-25 来源:光明日报 单三娅 我有话说


来到香格里拉这片人间乐土,你不能不由衷赞叹这片土地的神奇壮美,这里民风的醇厚质朴,这里人民的能歌善舞。当这三者完美地融合于民俗舞蹈诗画《香格里拉》之中时,你会再一次悟出:生活与艺术是如此地难舍难分。

编导者和演员们没有辜负生活的滋养和馈赠,他们将香格里拉原生态地然而又不粗陋地呈现于舞台之上:捻线的妇人,哼唱的牧者,朝拜的人群,筑墙、晒青稞的劳作,藏式婚礼场面、庆祝丰收的欢娱……这一切,都似生活流般逐渐展示在澜沧江峡谷、卡瓦格博雪山、奶汁河、牦牛牧场的背景之上,使人感到天人合一般的宁静与祥和;演员的表演,也都是一种生活化的状态,沉稳忧郁的“锅庄舞”、由弱渐强的“热巴舞”、嬉戏欢乐的“情舞”,庆丰收的“弦子舞”、傈僳族的“十二脚舞”、纳西族山歌、格萨尔说唱以及各种各样的鼓舞,都是在不刻意渲染、无人为情节的整体氛围的衬托下,自然流露出来的。当地少数民族乐器起奔、吉资、菊律、弦子、热巴鼓、蜂鼓、背鼓、胯鼓,此时都不再是舞台上的道具;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高亢嗓音唱出的颂词,是如此地自然本色。这一切都从始至终感动着你,那感动来自歌声似天簌般的纯,来自舞蹈发自内心的真。

总编导高度和艺术总监赵宏是这台演出的灵魂。虽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高度多年来始终在与生活保持近距离的接触中汲取着鲜活的艺术养分,赵宏作为该团的团长,又从骨子里带着家乡的情感和印记。他们二人在创作之初就达成共识:足够地尊重民族传统,慎重地善待民族文化,绝不在弘扬的旗号下任意曲解,摈弃奢华造作的伪民俗之风,让民族文化本真地存在于时代的艺术之中。正是在这样的使命感的驱动下,他们否定了请大腕演员撑门面的提议,否定了编一个爱情故事的套路,最终定位于“民俗舞蹈诗画”,全部启用本团演员和当地业余演员,以生活流的样式表现一个纯粹自然的香格里拉,那就意味着:它既是民俗的,又是艺术的,这样,他们实际上给自己定出了一个很高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否定自我推倒重来,一次又一次地充实修改以求完善。云南迪庆自治州处于贫困地区,团里连最起码的演出音响和灯光设备都没有,很多演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为了节省资金,他们二人不得不亲自到大山和牧场中寻找能改造成布景的树桩,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道具。在自治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终于制作完成了大型民俗舞蹈诗画《香格里拉》。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建团40余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他们走遍了西藏、四川、云南三省区交汇处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他们曾被省政府授予“高原红色文化轻骑”的光荣称号,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7年,该团在美国和墨西哥演出,首次在世界舞台上亮出“香格里拉品牌”;1999年,该团创作的大型舞蹈诗《卡瓦格博礼赞》在台湾演出,轰动宝岛;2002年,这个文化大使又赴新加坡和港澳地区演出,把“香格里拉品牌”进一步提升推广。此次,他们又创作出了这台直接以“香格里拉”命名的大型民俗舞蹈诗画。

20世纪30年代,英人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著作《消逝的地平线》中描述这个世外桃园时,创造了一个英文词ShangriLa(香格里拉),之后,这里成为多少人心向往之的美好境界。作者在书的结尾写道:“你认为他最终能找到香格里拉吗?”是的,人们找到了,它就在中国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而且,艺术家们还将这里的风物人情真实地搬上了舞台,更多的人,将通过这台演出,认识这片神奇的土地和那里率真的人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