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茅盾与《文艺阵地》

■刊痕
2003-06-26 来源:光明日报 谢其章 我有话说


茅盾先生在他不平凡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主编过不少文学期刊,如被称之为“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的《小说月报》、“三十年代文坛第一刊”的《文学》杂志。抗日战争期间,茅盾主编了大型抗战文艺刊物——《文艺阵地》,在中国抗战史与现代文化史上都留下了光荣的足痕。1937年10月,茅盾由上海撤出,当月20日来到汉口,这时候上海生活书店的徐伯昕来看茅盾,对他说:“你来武汉编杂志吧,在上海韬奋就说过,要请你主编一个中型的文艺刊物,类似《文学》那样。我今天专程来拜访,就是为了这件事。”茅盾说:“我可以编,不过杂志应该适应战时的特点,譬如是否出半月刊,文章要短小精悍,篇幅也要少一点。”此时,茅盾的心中已有了刊物的雏形。

烽火连天,几经流离(茅盾自汉口至长沙到株洲,再经南昌到杭州再回上海,又从上海到香港、广州,再到长沙)。1938年2月7日,茅盾来到武汉,当天即找到徐伯昕,恰好邹韬奋也在场,当即合议决定新刊物叫《文艺阵地》,考虑到武汉也可能守不住,决定把《文艺阵地》的编辑与出版工作设在广州。十几天之后,茅盾又回到长沙,会同家人奔赴广州。在长沙,临行前,张天翼交给茅盾一篇为《文艺阵地》写的小说,题目是《华威先生》,后来刊发在创刊号上。2月24日茅盾到达广州,立即与生活书店广州分店的经理商议了《文艺阵地》的排印问题。此时茅盾手中只有三四篇稿件,而创刊号已初步定于4月16日出版。

到广州的第三天,情况突变,萨空了力邀茅盾去香港帮助他编辑《立报》的副刊,并说:“你可以在香港把《文艺阵地》编好,寄到广州来排印。那边的居住条件,写作环境都比广州好,免得天天躲警报。”2月27日下午茅盾离开广州赴香港。到了香港之后,投到《文艺阵地》的稿件就源源不断地从广州生活书店转寄到香港,这批稿件中,有远在四川的叶圣陶写的杂感《从疏忽转到谨严》、周文的通讯《文艺活动在成都》;有在武汉的老舍写的新京剧《忠烈图》;有在广州的草明写的小说《梁玉底烦恼》和林林的短诗;有寄自临汾的刘白羽的速写《疯人》和萧红的散文《记鹿地夫妇》;有郑振铎从上海寄来的“鲁迅书简”;有从长沙寄来的丰子恺写的抗战歌词《我们四百壮人》;有刚从苏联回国的戈宝权写的《苏联剧坛近况》等等。这些文章组成了《文艺阵地》的初始面貌。

3月24日,茅盾来到广州亲自督战《文艺阵地》的排印,创刊号“费尽了心力”,终于如期出版(1938年4月16日)并一炮轰响,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更是引起了强烈反响。

以后,由于环境越来越恶化,茅盾决定把《文艺阵地》转移到上海秘密排印,然后再把印好的刊物运回香港,转发内地和南洋。其间历经周折与磨难。茅盾在编了18期之后,自第2卷第7期起由楼适夷代编,但刊物的主编仍署茅盾,第五卷开始署“茅盾·适夷”主编。1938年底,茅盾离开香港赴新疆。1939年夏,楼适夷也被迫离开香港转赴上海,自1939年6月16日第3卷第5期开始,编务工作移到上海,直至第5卷第2期(1940年8月)被上海租界当局查禁停刊。

1940年冬,茅盾来到重庆,筹备《文艺阵地》复刊。1941年1月10日续出第六卷第一期(算是复刊号)。在重庆,茅盾又面临着另一种复杂的斗争形势,由于受到国民党当局多方的阻挠刁难,《文艺阵地》被迫于第七卷第4期(1942年1月)停刊。1943年1月至1944年3月又改出《文阵新辑》丛刊,仅出三辑又止。至此,自1938年4月16日创刊至1944年3月彻底终刊,《文艺阵地》完成了艰难而光荣的历程,全刊共出63期。顺便说一句,《文艺阵地》的封面设计出自著名装帧艺术家钱君之手,真实地反映出刊物的沧桑岁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