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乡教育新事多

辽宁省对农村中小学实施并校调整——
2003-07-01 来源:光明日报 辽宁日报记者 赵乃林 本报记者 苗家生 我有话说

编者按山区交通不便,学生居住分散,距离学校路途较远,学生年龄又小,给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带来较大难度。辽宁省灯塔市鸡冠山乡的领导从“科教兴乡”的高度积极克服这些困难,为山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山区交通不便,学生居住分散,上学路途较远,针对这一状况,近年来,辽宁省对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并校调整。灯塔市鸡冠山乡还把学校危房改造和并校工作结合起来,办起九年一贯制的新学校,开辟了农村山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新途径。这里记述的是该乡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后出现的几件新鲜事。

山里孩子坐通勤车上学

每天早晨6点多,只要是上学的日子,鸡冠山村的孩子们就准时来到村北口桥头,这里是学生乘车上学的集合点。几分钟后,一辆白色的小客车驶来,这就是鸡冠山村的“学生通勤车”。待学生们上车坐稳后,小客车直奔几公里外的学校。这些大山脚下的孩子们觉得乘“学生通勤车”上学、下学新鲜,因为他们上学最熟悉的就是每天要走的半个小时山路。家住鸡冠山村的年轻教师魏巍告诉我们,村里有百八十户人家,有50多名中小学生,每天早晚小客车分两批接送学生,他和村里的另一位老师分别跟车负责学生安全。将近7点,小客车驶进校园,学生们下车后,司机又去接第二批学生。此时从高家村、桂家村、刘家村、詹家村、于家村等不同方向开来的“学生通勤车”已先后抵达学校。

鸡冠山乡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乡,许多村落被群山包围,乡里的孩子坐“学生通勤车”上下学是从去年9月1日开始的。因全乡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乡里原有的9所小学、1所中学并到一处,鸡冠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运而生。但如何解决分散在沟沟岔岔里的学生路途远、路难行问题让人头疼。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校村联手推出“学生通勤车”,学校与9个行政村之间各辟一条专线,家离学校远的学生由村里安排“学生通勤车”接送,往返学校不过20多分钟。

鸡冠山村“学生通勤车”司机关勇告诉记者,自己是几经筛选、招聘的9名“学生通勤车”司机之一,灯塔市交警大队铧子中队的民警专门给我们作了业务培训,又对车辆进行了安全检查,还为全校学生上了交通安全课。学生每天的乘车费用是1元钱,鸡冠山村、詹家村等村全部由村里承担这笔费用,也有的村承担了一半的费用。关勇指着贴在风挡玻璃上“学生通勤车”字样的三角形警示标志介绍说:“这是乡政府统一制作的标志,乡里的各种车辆都要给‘学生通勤车’让路。”

老教师盼到了新校舍

昔日,鸡冠山乡仅有的一所中学只有几排平房,9所小学更是破旧不堪。乡中心小学校舍是危房,师生们只好搬到乡中学的实验室、会议室和仓库上课。由于办学过于分散和村级财政困难,各村小学的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小学高年级要开设外语课、搞信息技术教育,可各村小学买不起微机,这两科的师资也没有,可乡中学的微机等教学设备却不能充分利用。

2001年6月,乡领导决定把中心小学的危房改造和并校结合起来,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按照并校方案,全乡中小学合并一处,在原中学院内北侧建一座建筑面积为1751.8平方米的4层教学楼。整个工程建设资金由乡财政自筹资金、各村小学原校舍资产出售资金、驻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捐资、国家对校舍危房改造资金和并校补助资金组成。

副校长张敏说,从教28年,还是第一次搬进新校舍,第一次用上暖气和自来水。办学条件好了,师资强了,以前因本乡学校条件差去外乡借读或中途辍学的学生“回流”了。

教育资源优化重组

38岁的语文教师洪海光现在是初中二年级的班主任,他还担任了小学部五年级、六年级的美术老师。并校后,教学布局结构得以调整,教育资源优化重组,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申报岗位,竞争上岗。洪海光如鱼得水,凭着文学、美术的根底竞争到两个看来并不相干的教学岗位。

记者了解到,像洪海光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并校前,各校教师和学生分布不均衡,生源少的只能隔年招生,师资少的英语、微机、美术等课程不能按要求开设,师资相对过剩的学校一些科目的教师被闲置。并校后,小学减少20个教学班,原有的20名代课教师被清退,全乡每年节省代课工资和分散办学经费18万元;减少学校领导8名,教师也由缺编转为超编,人人需竞争上岗,中小学英语、微机、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教师可交叉任课,从而实现了小学三年级开英语、四年级开微机的教学计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