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化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2003-07-01 来源:光明日报 罗润东 我有话说

随着现代通讯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与此过程相适应,企业在组织结构以及劳动过程等多方面均表现出与传统的工业化集中生产所不同的特点:如企业组织倾向于扁平化,发展模式出现小型化、分散化等趋势。劳动力就业的模式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变化给我国新时期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当代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劳动的性质与劳动者群体发生分化。在信息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与传统工业社会相对应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划分,越来越难以反映当代劳动者在质上的差异。脑力劳动者的边界愈加模糊,许多领域存在着大量的从事操作性劳动的脑力劳动者,例如多数企业中从事技术性管理、操作与维护的人员等。实际上,现代企业中最稀缺的劳动资源是具有创新特征的劳动者,其主体是企业的研发人员。因此,在一些高科技行业和领域,传统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类逐渐被创新劳动与一般操作性劳动范畴所取代。劳动者群体的这种新的分化与组合将对今后劳动者个人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产生重要影响。

劳动者的就业岗位数量、结构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正负效应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升级与劳动者实际的技术升级之间的时滞长短。假如技术进步突然降临,大多数劳动者仍然停留在原有技术水平上,结构性失业必然发生;反之,如果劳动者对预期的技术进步事先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或接受了相关培训,那么新的技术进步就不一定减少就业甚至可能增加就业。

人力资本投资价值凸显。在早期工业化阶段,劳动者与机器要素相结合,在分工基础上进行规模化集中生产。劳动者在生产之外的消费过程中,只要能恢复必要的体力与脑力就可以了,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工业化生产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技术进步速度大大加快,劳动力群体就业的规模、结构甚至宏观经济的增长都受到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劳动者个体的消费与投资不再是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附属,而是像物质资本一样具有通过投资实现收益的能力。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发生变化。在工业化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扩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用于不变资本投资的部分越来越高,而投资于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相对降低,所以工业化阶段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信息化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例如,在一些知识、技术密集的行业部门,由于创新劳动的作用逐渐强化,企业投资于劳动要素部分的份额相对于物质资本更快,从而造成这些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没有提高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将使劳动力的需求数量、需求类型发生相应改变。

劳动力的部门转移有了新特点。工业经济时代,各国劳动力转移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等到第二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劳动力又由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克拉克命题”。然而信息化条件下,技术进步的不断加速使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转移与流动面临技术“门槛”或壁垒。一些对技术水平要求高的部门诸如信息技术、计算机、高新技术行业等,其劳动力需求尽管也有一部分由第二产业转移而来,但更多的却是依靠新增劳动力群体中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来填充,而不是像早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那样,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由前一级基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来提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