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PETS:一个科学的外语考试体系

2003-07-04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 梁育民 我有话说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存在一定问题。很多学生经过8年或12年的外语学习,不能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教学问题与考试问题有关。考试中心负责的公共英语考试多达十几种,包括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公派出国留学外语考试、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等。这些考试多数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各有关司局分别设计的。这些考试成绩实行“专考专用”,相互间缺乏可比性。考试的重点多是语法和阅读,回避或忽略了听力与口语的考查。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往不断扩大,急需大量懂外语并能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许多从业人员也希望继续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越来越多的地区、部门及有关单位的领导和有识之士呼吁打破教育考试自我封闭的局面,向社会全方位开放。

经教育部批准,教育部考试中心(以下简称考试中心)从1997年起,历时3年,开发了“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体系”(简称PETS)。PETS包括1个附属级别和5个正式级别,覆盖了目前我国现有非英语专业的各个英语教学层次。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的资金支持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CLES)的技术援助。为确保中方的考试主权,该考试体系开发后归中方所有。PETS开发和日常管理工作由考试中心负责,来自不同教学层次的英语教师参加了有关的试题设计、试测和分析评价。为保证其权威性,我们还成立了由国内知名英语教育测量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定期进行咨询和审定等。

1999年9月,考试中心在北京、天津等6个省市进行了PETS首次试点。2000年该考试扩大到15个省、市,考生人数达10万;2001年增加到19个省、市,考生人数达19万。2002年在全国28个省市开考,报名人数已达33万。

作为非学历性外语技能证书,PETS向社会全方位开放,改变了以往英语教育考试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被动局面。据了解,目前有很多部门和单位已开始使用PETS成绩对其干部或员工进行英语水平鉴定。

PETS考查考生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有效地促进了英语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它在各类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考试中率先推出口语考试,引起了教学单位和广大考生的积极反响。PETS也为改革原有的英语考试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1999年开始用PETS5级替代原有的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英语水平考试,通过PETS相应级别笔试的考生,可以用此替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或本科的公共英语考试。2000年—200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还用PETS相关级别的标准和题型适度改造了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增加了听力考查。

PETS多级别标准的系统描述处于世界先进之列。UCLES的同行指出,“英国的对外英语等级考试是历史,其系统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PETS着眼未来,系统性要好于英国的对外英语等级考试”。美国的托福考试和GRE考试在对外英语考试体系的系统开发比我们还晚。1999年以来,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和我国香港特区的英语教学与考试研究人员纷纷向我们索要PETS相关资料。PETS的测试技术达到了世界20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它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项目反应理论”的大规模考试。PETS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供多级别英语考试共同使用的“同一能力量表”,该量表可有效地保证各级别能力考查的可比性以及同级别不同考次对考生能力要求的相等。用该量表还可以进行PETS与国内、外其他英语考试的等值实验,推动海外机构对PETS成绩的认可。

PETS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进行严格题目测试并有现代化题库支持的大规模社会性考试,也是一个试卷生成和日常管理的工作平台。该平台的使用,既可彻底改变原有的命题工作模式,又可提高试题质量并丰富试题的评价内涵。正因为具备了这些技术要素,PETS考试具有相当的活力。用PETS相关级别替代现行高校招生的英语考试(如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英语考试),将选拔考试变成水平考试,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即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其录取考生所需的英语成绩,甚至是考生参加考试的时间。考试的时间、次数的灵活选择,可以改变考生“一试定终身”的局面。

PETS考试采用了“交际行为模型”语言模型,加强了对英语交际能力的考查,可以促进任何一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思想、方法和教材改革。此外,PETS目前使用的同一能力量表有100个固定的等距离测量单位,不仅覆盖了现行的英语教学层次,而且向下或向上都有调整或延伸的余地。

我们深深地感到国内英语考试的联合或统一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但只要下决心去做,PETS以其特有的考试测量手段都将有所作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