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奏鸣曲

2003-07-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陈克福 李映 杨彬 我有话说

“巴中是贫困地区,最大的贫困是人才的贫困,人才是巴中的第一资源,只有人才兴,才有经济兴,市运兴”,四川省巴中市委书记杨安民如是说。近两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市内外两个市场,采用引进、培养和使用“三条腿走路”的办法,不断整合人才资源,推进当地三大经济建设。

请外来和尚念好经

巴中地处川东北一隅,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长期以来,人才不愿来,来的难留住,就连本地高考学成后返乡者都寥寥。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巴中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这种窘境,2001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以开发人才作为突破口,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思路。

利用最优条件,最优政策,最优待遇,积极引进外地人才,是他们用的第一招。

2002年8月下旬,巴中市领导干部学习会在巴州区南阳林场召开,会议紧紧围绕“绿色经济、民营经济、旅游经济”三大经济的发展,分专题紧锣密鼓地进行着,8月29日,会议主持人、市长熊光林突然宣布,改变会议议程,邀请省旅游局专家王鸿祖、王文才就旅游经济问题举办专题讲座。瞬时,两位专家吸引了所有的目光。他们从旅游在民营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讲到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九寨沟的山水,讲到巴中的光雾山和诺水河,从埃及的金字塔,讲到巴中的三国文化和红军文化……

一石激起千重浪,讲座结束后,各区县委书记、区县长蜂拥而上,竞相邀请两位专家到当地考察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出谋划策……经过大半年辛勤工作,两位专家走遍了全市三县一区,对全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考察,对巴中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市委、市政府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目前,已经初显成效:光雾山、诺水河初步通过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验收,恩阳镇被评为全省十大闻名古镇,全市旅游经济明显地提高了质量,上了档次。市旅游局负责人感慨地说,“多亏了专家的指点,我市的旅游经济才有了大发展”。

香港华通集团董事长谢志文,2001年来巴中,投资3800万元在通江县建了年产20万吨的水泥厂,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谢志文又投资3600万元兴建了农产品深加工基本地——金苗粉业有限公司,将于近期投产;2003年,该公司再次斥资1000万元,新建了恒洁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目前,谢先生在巴中的现金投入已达8400万元,是巴中最大的外来投资商。谢先生还广泛联系商界朋友现身说法,帮助巴中引进项目7个,1.3亿元。目前,谢志文先生及其朋友仅在通江一县,累计投资已达2.1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千里迢迢取真经

向发达地区学习,大力培养人才,是巴中市委、市政府的又一着。

2003年春节刚过,巴中市委、市政府组织了一支强大的队伍,由市委书记杨安民、市长熊光林带队,远赴上海、浙江、江苏学习考察。在短短的十多天里,东奔西走,共签约85个,项目投资总额45亿元。不仅学习了发达地区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缔结了一批友好单位,收集有效经济信息200余条。更为重要的是同上海一机构签订了共建革命老区巴中(上海)干部培训基地协议,巴州区也同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签订了人才培训及劳务协议,通江县和宁波镇海区签订了高中应届毕业生就业培训协议。此行为巴中培训干部和劳务输出开辟了全新领域,给巴中在沿海培训干部搭建了平台。

平昌县是一个省级贫困县,为改变该县贫穷落后的面貌,2003年初,县委、县政府从县直机关和各乡镇中挑选了20名35岁以下的德才兼备的干部,赴宁波、江阴、上海等地挂职锻炼,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主动积极“洗脑”,目前,这20名干部已学成归来,在各行各业勇挑重担,成为该县发展三大经济的生力军。

吴建国是巴中市巴州区的一名在外工作人员,经过长期打拼,攒下一笔财富。2002年,吴建国返回家乡,投资500万元,创办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为沿海发达地区培养技术工人,凡在该校就读的学生一律免费上学,毕业后学校负责联系工作。目前,学校首批招收的900名学生即将分赴沿海地区,第二批招生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所职业技术学校打通了向沿海地区输出技术劳务的渠道,干部群众都夸他是“为巴中做了一件大好事。”

“土专家”挑致富大梁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带动当地群众致富,是巴中市委、市政府使用的最重要的一招。

巴中市现有各类人才6.3万人,为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巴中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若干意见》,积极鼓励各类人才领办、创办企业。

贾旌旗是巴中市畜牧食品局的高级畜牧师,1981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畜牧技术研究推广,其间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2项,多次受到农业部、省市和有关部门的表彰。2002年,他采取实物入股、现金入股、技术入股的形式组建了“巴中市虹翔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年出栏30万头无公害优质瘦肉猪生产基地,从事种猪、饲料供应,免费技术指导,全数收购肉猪等全程服务,实施产业化经营。现已建成制种场3个、三元杂交仔猪繁殖场36个,带动了14个乡镇、21个村、33个合作社、167户农民致富。一年间,公司创利税50万元,其种猪场获得了国家《出口动物养殖场》认证,为全市实施400万头生猪工程提供了技术、市场保证。

通江县平溪镇碧山村历来有栽种食用菌的习惯,历年来,由于缺乏技术指导,产品质量不高,菇农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经济效益低。2002年,在该村食用菌技术员杨永朝的发起下,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杨永朝任该社社长。他们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针对市场需要,组织和调整生产,农民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目前,已吸引了200多户农民入社,生产的鲜菇已出口日本,香菇种植成了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