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别山下文明塆

2003-07-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静 我有话说

“小楼掩映在树林之中,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农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是湖北省委副书记、文明委主任邓道坤在黄冈市罗田县召开的“文明新村”建设工作现场会上这样描述“大别山文明塆落”的。

创建“生态文明塆落”

罗田县位于革命老区大别山下。从1999年开始该县在农村开展创建“文明塆落”活动,随后又延伸为建设“生态文明塆落”。5年来,这一创建活动的开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50多个“生态文明塆落”示范点。罗田县因地制宜在农村有步骤地开展以“破除落后习俗、改造村落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倡导文明新风、建设现代农村”为主题的“文明塆落”创建活动,实施“五五工程”为主要创建目标。“文明塆落”的创建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湖北省委决定在全省推广、学习、交流。

根据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关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要求,实践“三个代表”,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转变工作作风,从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最实际的问题入手,稳步推进新村建设。

实施“五五工程”

在创建工作中,罗田县主要是抓好“五小”改造:就是农家户户建成规划有序的小猪圈、小牛栏、小厕所、小沼气、小收捡房,形成科学的农家生态建设链条。“五通”配套:就是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使农村建设富有现代文明气息。“五园”开发:就是农户前屋后建好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药园、小花园,把落建设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起来。“五治”固本:就是把治穷、治愚、治脏、治乱、治差作为创建工作“强身健体”之根本。“五到户”服务:思想道德教育到户,弘扬农村道德新风是农村干部群众最强烈的愿望。科技知识到户,这是农村千家万户最强烈的要求。村规民约到户,这是农村千家万户最受欢迎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好机制。法律常识到户,运用法律和政策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农村干群的切身利益之所在。卫生环境整治到户,这是农村干群告别落后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

出现五大变化

实施“五五工程”后,大别山罗田“文明塆”农民生活出现了五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生产生活环境不一样。庭院四季花香,前田园化,后经济林,公路前过,沿街建新村,农家楼房化,家家搞开发。在部分“生态文明塆落”,农民过上花一样的年景。如九资河镇九资河村创建的“生态文明塆落”,春夏花草飘香,深秋硕果累累,冬产药菌销海外。在该县11万农户中,年“五小园”生态经济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60%以上,年收入过万元的全县已达1.3万余户。

生活方式不一样。在“生态文明塆落”里,过去农村那种“人畜不分家,人在房里睡,猪在堂屋养,鸡舍马桶臭气闻,做饭浓烟满屋薰”的落后生活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做饭烧气体,禽畜喂饲料,农余看书报,早看新闻晚看戏。全县用沼气做饭的农户已达6000余户,加之大面积普及农家省柴灶,每年减少砍伐山林面积6万亩。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已高达69%。这是第二个变化。

第三个变化是,思想观念不一样。如今“生态文明塆落”的农民,许多人变成了有科技头脑、有致富经验、有经营意识、有文明素质的市场型、科技型的新农民。科技种田露几手,市场弄潮显身手,成为该县三里畈镇温泉村农民的“拿手戏”。农村税费收缴工作是眼下难度最大的工作之一,2002年,该县11万农户中,有7万多农户自觉向国家缴税,今年该县农户自觉缴税面已达90%以上。

第四个变化是,精神追求不一样。在“生态文明塆落”里,民间诗社、小戏班、家庭图书室、文明小康学校、青年读书小组、文体娱乐室、戏迷小组等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大崎乡乱石窠村戚家边农民成立的“明白诗社”,毗邻麻城市的农民都来参加活动。三里畈镇三里畈村7组青年农民自发成立“青年读书组”,村民少打麻将多读书,蔬菜大棚搞实验,个个成为“当家人”。

致富手段不一样。特色产业,规模经营,“种养加”一条龙,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2002年,该县板栗、甜柿、桑园、银杏等经济林总面积已达100余万亩,全县农村人均拥有1.8亩“摇钱树”。这些生态经济林每年为农民带来近3.5亿元经济收入。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好门路。该县农民前屋后的30余万亩“五小”生态园,每年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2亿多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