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基础科学人才创新大道的铺路石

坚持“三个代表” 振兴基础科学
2003-07-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董山峰 我有话说

上世纪80年代末,如果你走进北大,问哪些学科的名教授多,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大气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力学等一批北大优势传统学科肯定会被学生推上排行榜的前列;然而你要问学生愿意学习哪些专业,这些专业就要“惭愧”地向榜后方挪步了——那时,我国基础科学人才培养正处在一个经费短缺的困难时期。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有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强有力支持,这些基础学科开始激情洋溢地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现在,北大的教师们发现,这里已整整齐齐砌好一片——

“我们的教学硬件已经今非昔比了”——李万彪,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主任

作为北京大学大气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者,李万彪教授亲历了大气科学基地教学条件的飞跃,“大气科学是实验性最强的学科之一,为培养高质量的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必须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基地创建以来,我们借助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进行了多媒体可视化实验室、大气仿真模拟实验室、大气遥感与探测实验室以及天气诊断与分析实验室的建设”。

令李万彪教授和大气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师生们高兴的远不止这些。大气科学专业图书馆现藏图书资料更加丰富,大大提高了师生工作效率和图书期刊资料的利用效率;基地与中国气象局北京大气科学探测综合实验基地建立共建关系,每年可安排大气科学基地的本科生实习;基地点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力量有院士和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强有力队伍;基地也有足够条件适应科技进步,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教材建设。

“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大地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

北京大学地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3年开始建设,经过数年的培养,历届毕业生中,直接读研究生的学生占有较大比重,基地学生毕业时推荐和考取硕士生的比例一直在95%以上;多数基地学生在本科期间就表现出了很强的科研能力,许多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修改后发表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有的同学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北京大学学术评比等各类竞赛中获奖;基地多次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称号;在文体活动方面,多项活动获全校前三名。通过基地的建设,学生的优势和潜力正逐渐发挥出来。

“我们建立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张立飞、潘懋、郑海飞、刘建波,北京大学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教师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创办于1909年,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理科地质学系。在九十多年的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地质学家,其中有48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工程院院士。

1993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他们没有忽略要利用国家资金的支持全力保持和恢复这一人才优势,因为北大地质学科90多年走过的道路使他们深信,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目前该系几十名在编教师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90%,几乎都具有博士学位,并且来源广泛,避免了知识的近亲繁殖,有利学科的发展。

“新的教学体系更加有利于我们造就创新型人才”——北京大学化学基地,1998年全国化学基地第一名获得者

北京大学化学基地把培养高质量的化学基础人才作为建设的根本目标。基地教学研究小组承担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初步设计了三套课程体系:其中一套在化学专业普通班实施,另一套在“理学试验班”实施。第三套方案是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横向整合,纵向打通”的原则,将全院课程由原来的112门减少到80门。

化学基地根据“新而精”的指导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吸引优秀学生参加科研组的工作,早期注入科研和应用意识。许多优秀学生的才能正是通过科研培养的。全国化学学科北大化学院优秀博士论文最多。

“我们正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力学系科奔跑”——北京大学力学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周培源教授倾注过大量心血的地方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是在我国已故著名物理学家和力学家周培源教授于1952年亲手创办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3年该系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1997年基地建设得到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和校系配套资金的较大的支持和投入以后,该系的改革、建设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该系制定了基地建设的思路框架与实施方案,确定基地建设的目标、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措施。该系的目标是:以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力学系科为奋斗方向;以培养基础雄厚坚实,具有综合素质和广泛适应性的开拓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办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力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力学基础与应用的研究基地。

经过几年的努力,基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北大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现拥有两个本科生专业;设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一个硕士点;另外,该系还设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我们深知,没有一流科研就没有一流教学”——北京大学数学基地,连续多次当选全国优秀基地的探索者

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北京大学数学学科的困难局面,这里的教师们提出,要从根本上扭转办学的被动局面,必须实行数学教育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1993年北京大学数学系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为教师们实施他们的改革设想提供了绝佳的契机。数学基地在体制创新、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成果,面貌焕然一新。数学学院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44项,第三世界数学奖2项。每年有120篇左右高水平论文发表,近三年来SCI收录论文每年平均60余篇。这些成绩在国内大学数学院系中名列前茅。高水平的科研提高了包括院士和博士生导师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数学家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的质量,把学生在本科阶段就从基础知识学习带到广阔的科学前沿。

“1000万,使我们学科更强大”——北京大学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让教师安心培育素质教育之花的园地

北京大学物理学基地自被批准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以来,国家对这个基地投入的专项基地经费近700万元,加上学校配套投入,总数已超过1000万元。这样持续的、高强度的经费投入,在该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基地的巨大投入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师生员工,为他们提供了安心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优秀人才的稳定环境。

“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也在上台阶”——北京大学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创造型医学人才的摇篮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不仅实现了“创建具有理科和医学相结合特色的一流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的战略设想,而且使教师们从事教学研究的学术氛围也变得格外浓郁。

该基地把基地建设与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医学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项目相结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该基地申请到三个课题。一个为“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另外两个课题是“生理学课程改革”和“更新知识、探索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新途径”。教师们结合课题,自编了特色鲜明的教材,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关科目被评为理科基地名牌课程。

谈到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著名学者倪光炯先生曾把它形容为“久旱逢甘霖”。北大八大学科建设基地前后的变化使我们对这一结论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