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大人的感激

编后手记
2003-07-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我收到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立飞、潘懋、郑海飞、刘建波四位教授的稿件,其中每一个段落都尽情地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感激之情。看到他们所描述的高校传统理科院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学经费严重短缺、教学实验设施陈旧落后、图书资料难以为继、教学内容和教材落后以及报考理科专业的优秀考生逐年减少的状况,比照今天高校理科在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支持下的出现的兵强马壮,我理解了他们感激中的由衷与诚恳。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主任李万彪写来的文字比张立飞、潘懋、郑海飞、刘建波四位教授的稿件还要长,在他具有典型科学家特色的5000多字的“一二三四”的叙述中,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给北大大气科学学科带来的变化成为我们眼前一组组蒙太奇镜头。这些镜头和我后来收到的北京大学化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人才培养基地等多家教学科研集体的材料用鲜活的事例告诉人们:1990年原国家教委确定建设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995年经卢嘉锡、曲钦岳等63位人大代表共同提议呼吁国家建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赞扬,这笔总额已经超出3亿元的投入收到了实效。

对于国家推出的各项举措,特别是用以支持各项事业发展的基金,我听到过不少感激与赞扬。然而由知识界发出的极少见到相反意见的持续日久的赞扬却也并不很多。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是受到这种赞扬的幸运者。专家们的赞扬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基础科学人才培养面临危机的时候国家给予及时救助且力度如此强大,堪称雪中送炭;二是借助国际最先进的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把好事办得如此章法得当深得人心,堪称用心良苦。

由此我想到自己作为新闻记者所亲历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院士学者们为每一项政策是否公平合理反复调研以及激烈争论;由此我还想到负责此项工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别设立监督委员会来防止基金管理中的每一点闪失;由此我更想到——只要我们各个部门都踏踏实实地建章立制和恭谨严格地依法办事,我们设想的各种好事其实都能够办得深入人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