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团结抗洪的坚实基础

光明论坛
2003-07-16 来源:光明日报 刘志达 我有话说

6月下旬以来,淮河流域出现持续大范围降雨,淮河上中游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淮河发生了超过1991年的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洪。

今年淮河抗洪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按照防汛预案,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调度指挥。采取水库调蓄、拦洪错峰,启用多个行蓄洪区分洪,充分运用入海水道等工程泄洪,既拦蓄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有效地控制了洪水。

应该说这种根据今年淮河流域的具体雨情、水情、淮河的河情及淮河堤防的堤情,经过慎之又慎的研究做出的决策,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这个决策需要一种精神,一种顾全大局的精神,一种通力协作的精神,上下左右,团结抗洪。

实际上也正是这样。国家防总一旦做出决策,豫皖苏三省密切配合,立即行动。蒙洼蓄洪区的运用,有效地缓解了上游河南和安徽中游部分河段的压力。安徽省及时启用了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减轻了干流堤防的压力。江苏省在自身内涝严重的情况下,开启了刚刚竣工的入海水道,排洪入海。

沿淮的干部群众,特别是行蓄洪区的那些转移到河堤上一排排的帐篷中的群众,以行动证明了他们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懂得为了确保重点地区、重要城市、重要交通铁路干线的安全,必须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他们相信党,相信政府,懂得眼前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该保的一定要确保,该守的一定要严守,需要作出牺牲的毅然作出牺牲,需要暂时放弃的就做到暂时放弃。

党和政府也时刻关心着灾区群众。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各地区、各级党的领导和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精心安排灾区群众生活,千方百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7月3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决定开启王家坝闸门,运用蒙洼蓄洪区泄洪。蒙洼蓄洪区涉及阜南、颍上两县,需转移近1.5万人。2日20时前,蒙洼蓄洪区内的全部群众顺利转移到安全地带。为防止意外,在3日1时开闸蓄洪前,当地政府又组织了两批拉网式巡查。6日,安徽省决定在唐垛湖行洪区炸坝行洪。行洪区内有3个乡镇的12900名群众需要搬迁。从5日夜间至6日凌晨,各乡镇干部进行了5次检查,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房不漏”。到6日7时前,行洪区群众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

据报道,尽管老百姓的家当比十几年前多了,但撤离分蓄洪区的速度却大大加快。而且精神状态很好,没有抱怨,没有拖延。这当然是群众觉悟高的表现,同时有关蓄行洪区使用和补偿方面的法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分洪、怎么补偿,政府都有标准,有程序,有说法。实事求是的法规让地方干部和老百姓心里有了底,增强了人们的信心,各项抗洪决策的实现就容易得多了。实践又一次说明,我们必须相信群众,必须依靠群众,前提是我们必须关心群众,爱护群众。这是团结抗洪的坚实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