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英雄的精神 写时代的英雄

光明视点
2003-07-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梁若冰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北京和广东等地的作家们纷纷请缨,要求深入第一线采访和写作,再一次表明了我们的作家队伍是一支过得硬、能战斗的队伍。在关键时刻,他们肩负着党的嘱托、人民的期望,深入到充满危险的第一线,以英雄的精神抒浩然正气,写时代英雄,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升华。

5月23日上午,自非典肆虐一个月以来一直静悄悄的中国作家协会办公楼里,忽然又人声鼎沸起来——由中宣部、北京市委、中国作协共同组织的中国作家赴抗击非典第一线采访团将于当天出发。中国作协的主要负责人金炳华、王巨才等正在对以书记处书记高洪波为团长的采访团进行着鼓励和叮咛,采访团成员是何建明、毕淑敏、王宏甲、陈永康、梁秉、商泽军、王霞,他们被即将奔赴抗击非典一线采访的使命激动着……

“三贴近”唤起作家们亲临战场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作家深入抗非典一线采访团选择在5月23日出发,可以说寓意深刻。61年前的这一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阐明了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深入生活是繁荣文艺的重要途径的思想;我们党今天所倡导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这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北京的中国作家采访团成立之前一个月,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就从省内选调了有创作实力的33位作家,投入抗击非典第一线采写报告文学,讴歌抗击非典斗争中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科学家、领导及有关人员的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忘我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

据广东作协副主席谢望新介绍,这次紧急抽调作家投入抗击非典第一线采写,在广东文学历史上是第一次。不论老作家还是中青年作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采写时间紧,任务急,没有说“不”的;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明知在当时非典还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深入抗击非典第一线有相当危险性,但是没有人退缩!

一级作家黄天源,腿有残疾并患有冠心病。4月27日老岳母又不幸病逝,29日遗体告别,然而就在这几天,黄天源开着他的残疾人专用摩托车三次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采访。第八人民医院是广州市传染病医院,是收治非典病人最多的医院。一位医生向黄天源讲述了过去的100多天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的经历,说到同事们前仆后继的事迹时,一次又一次流下眼泪。采访完毕,医生轻声嘱咐黄天源:“我也是非典患者,现在好了,没事了,有机会,告诉大家不必恐慌。”黄天源震惊了:眼前这位被染过非典,走过生死关卡的医生,向他介绍的尽是别人的事迹,关注的是社会的人心与稳定。无私与无畏,这是最真实的样板!热泪从作家心灵最深处涌出……

青年作家嘉嘉选定广州177医院采访点后,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他干脆搬到医院住下来。不顾作协党组三令五申不准到ICU(重症监护室)的规定,他一次又一次来到病区,来到ICU。177医院的医务人员说,来医院采访的记者不少,但在这个非典时期竟敢住到医院,深入非典病区,同医务人员同吃同住的,只有广东作家。作家们的勇气与真情,令医务人员深受感动,深受鼓舞。

采访任务最重大、最艰巨的是两次获得全国“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的作家杨黎光,他现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是专职报人、业余作家。他认定:“报告文学是纪实性艺术,只能直接记录,不能虚构。七成功夫在采访,三成功夫在写作。必须像战地记者一样守在一线!”他从佛山市疑似的第一例病人,到最早报告非典的河源市,从中山市到江门市,然后到广州市绝大部分的医疗单位,全部跑遍。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百忙中接受了杨黎光三个半小时的采访,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向作家介绍了广东抗击非典的历程。之后,他奋笔疾书五个通宵,完成了2万字的书写记录广东抗击非典历程的报告文学《我们守护生命》。他说:“自从开始采访以来,我每天下半夜都会醒来,下意识地摸摸自己有没有发烧。不是担心患病,就怕感染后这部作品没法写了。”

如今,记录广东省内的广大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感人事迹的30万字的报告文学集《守护生命——来自广东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报告》已经出版。5月23日,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广东省旅游警告的同时,广东省作协又召集全省有创作实力的诗人,投入讴歌广东人精神、讴歌抗击非典白衣战士的诗歌创作,全省共有250多位诗人响应。近30万字的抗击非典诗歌集将于近日出版。

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自治区作协也先后组织了一批作家深入抗击非典一线采访,为抒浩然正气、写时代英雄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

在第一线最能感知英雄们高尚品德和忘我精神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作家们响亮地提出“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作家不能缺席!”的口号。

当记者采访这些深入第一线的作家时,他们纷纷表示,应该采访的是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作家再努力,不过是在战场外“摇旗呐喊”罢了。中国作家采访团组团之前,许多作家主动给上级领导写信打电话,要求领导能提供到第一线进行采访和体验生活的机会,但由于非典的传染性,采访人数受到限制,因此,入选采访团的8位作家觉得自己特别幸运。5月23日当天,他们就被批准进入北京佑安医院,并采访了那里的医生、护士以及痊愈病人。后来,他们又进入北京SARS防治指挥中心、SARS垃圾焚烧场进行采访,列席参加了北京地区医院院长联席会议,听了北京市建委、北京市公共交通管理局的情况介绍和市郊各县预防排查非典的经验报告等,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曾创作过《无极之路》、《现在出发》等报告文学的王宏甲告诉记者,最使他感动的是7天7夜建好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情形:“这7000多位建设者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民工,他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干劲和牺牲精神。7天里,他们生活在没有上下水、没有工棚,累了就躺在地上睡觉的环境中……可以说,就是这些民工,用他们的肩膀扛起了一座医院,扛起了全国人民抗击SARS的希望。我们的历史应该留下他们的身影。”

采访团里曾当过医生的作家毕淑敏也为看到听到的许多普通劳动者的事迹深受感动。她在特殊垃圾处理厂看到经过短期训练的环卫工人如何忙于这项既危险又辛劳且待遇不高的工作——除了要做焚烧处理工作,还负责收集隔离区里的垃圾。为了避免造成居民的恐慌,他们在夜里收集垃圾,隔离区有多少层楼,他们就要爬多少层楼,而这一切,都是在身穿厚重的生化防护服的情况下去完成的。在这些日子里,毕淑敏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她被所见到的在大灾难来临时人性中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的东西所激动、所震撼。

采访团中年龄最大的是67岁的北京人艺剧作家梁秉。他说,自己已经为一个关于SARS隔离区的戏找到了“戏眼”,舞台上展现的槐树胡同6号院,将是一个各色人等的人生磨炼场。梁秉说,北京人艺有一个传统,就是“三贴近”。话剧要有观众,靠的是什么呢,是说老百姓的心里话,写老百姓的故事。

在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采访后,青年诗人商泽军被一种激情支配着:“令我最感动的是做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人员。”他对记者反复强调,这些人员非常艰苦,有的发烧病人跑了,他们要负责明察暗访,要挨家挨户查源头,有人不理解他们,他们还要挨骂、受委屈。他们不确切知道哪些人是非典病人,因而不能像医院那样全套防护,所以危险性相当大。商泽军打算写一个报告文学《无名高地》,真实记录这些流调人员的艰辛。同时,他的2000行长诗《保卫生命——非典中国诗报告》6月19日已由作家出版社付梓出版,并在“双解除”前送到了一线医务人员手中。

报告文学界的拼命三郎何建明预计7月才能结束采访。他告诉记者,按照正常的速度,春节以前会出版一部全景式记录“北京保卫战”的长篇报告文学。他说:“许多国家都有描写灾难的著名文学作品,像马尔萨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等,而中国目前还没有那么厚重的灾难文学作品,我要朝那个方向努力。”

危难中优秀文艺作品凸现鼓舞士气凝聚民心巨大作用

广大作家为抗击非典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所震憾,为非常时期所表现出来伟大民族精神和人道主义勇气所激励,按捺不住创作激情,以最能鼓舞士气民心的形式,及时创作了数百首诗歌,发表了一大批抗非典内容的散文和报告文学。

在近期的报刊、互联网上,人们读到了作家歌颂医务工作者、讴歌民族精神,鼓励人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的生命赞歌:如散文《假如我得了非典》(毕淑敏);诗歌《二三·中国的春天》(龙彼德)、《跨越“非典”》(雷抒雁)、《献给我的中华民族》(叶延滨)、《致护士》(高洪波)、《记住这个时刻》(吉狄马加)、《中国结》(赵恺)、《天使颂》(顾偕)、《春天保卫战》(王鸣久);报告文学《巍峨的脊梁》(吕雷)、《天地良心》(伊始)、《英雄在黎明前倒下》(嘉嘉)、《守护生命》(杨黎光)、《是院士,更是战士!》(曾应枫)、《天使之盾》(王宏甲)、《涌动的生命激情》(王俊康)、《困境中的坚韧持守》(郭玉山)等。中国作协在极短的时间里,编辑出版了精美的诗集《同心曲》献给全国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人们。这些作品在非常时期,以非常的激情和速度发表出版,给人们的精神以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正如诗人雷抒雁所说:“中华民族在危难的时候总能把力量凝聚在一起。回顾我们民族的历史可以发现,几千年来我们一直不断地跟各种危难、灾难作斗争。每经历一次灾难,就增长一次智慧,就前进一步,同时也会留下优秀的文学作品。”正如当年在民族危亡之际,《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和激励过无数中华热血青年投身到抗日救国的革命洪流之中一样,今天,当代作家的文章诗作也同样在鼓舞着人们的斗志,激励着人们首先在精神上战胜恐惧,并迎来人类战胜非典的最终胜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