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名校”怎样办分校

2003-07-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李铭 我有话说

近日,南京地区赫赫有名的三大名中学南京市外国语学校、南师附中、金陵中学纷纷成立分校并正式开始招生:南京外校“东征”仙林,成立仙林分校;金陵中学“西伐”河西新区,建立河西分校;南师附中则向南“进军”,成立江宁分校。新一轮“名校办分校”又掀热潮。

名校办分校优势在于满足了一部分家长追求名校的愿望,但劣势也很明显,那便是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许多名校的优质师资受到限制,降低了名校的含金量,于是引起众说纷纭。

名校情结优势凸显

在南京地区,“名校办分校”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整体扩张型,即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那样,完全在校本部以外圈地建校,“另起炉灶”;二是租赁型,即一些初中公有民办校,租用校外闲置的校舍进行低成本扩张;三是“联合办学”型,即公有名校向纯民办校输入教育品牌及教育管理,纯民办校则提供校舍等硬件设施,如启东中学南京分校等。

“名校办分校”优势显而易见:从学校名气看,名校分校先天优势得天独厚;从教育软硬件资源看,名校分校动辄上亿元投资,加之其优秀的师资力量也让其他学校望尘莫及;再从教育质量看,尽管分校的教学质量仍需时间检验,但名校过硬的“牌子”对学生家长无疑具有巨大诱惑力。

不可冲击义务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名校分校有一半以上是民营机制,“名校办分校”正在变成“名校办民校”。名校是政府多年倾斜政策扶植下的结晶,是国有资产。“名校”拿政府的钱去办高收费学校,对老百姓而言有不公平之处。名校的优质师资由国家培养出来的,而“名校办分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利用国家培养的师资去赢取家长手中的钱。以南京某重点中学为例,原本是一所完全中学,由于教学质量好,生源很多,为拓展教育空间,该校决定成立民办附中,结果一夜之间义务教育的优秀师资成为民办,而学校也得以在政府规定的指标外大量扩招高收费的学生,实现了教育创收,使义务教育大打折扣。

同时“名校办分校”导致择校风愈演愈烈。就近入学是国家为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择校是教育部门明令禁止的。而“名校办分校”乃至“名校办民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强化了家长的择校心态,不仅使择校费年年攀升,而且严重冲击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名校分校”、“名校民校”抢夺走了大批优秀生源,容易导致一些普通公办学校越办越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谨防名校品牌受损

“名校办分校”到底是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还是引起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也是名校分校创建伊始就争议的问题。尽管南京市教育局一再表示,“名校办分校”只会使优质资源不断放大,但有关人士对其发展还是表示了谨慎的乐观。据了解,三大名校在筹建过程中投入了上亿元的巨额资金,而其主要来源是通过名校品牌吸纳的社会资金,这必然有一个产出和回报的问题。一位名校负责人形容自己现在犹如坐在火山口上,不仅要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上动脑筋,而且还要为“钱”字发愁。品牌、生源、效益这三者关系需要相互协调,一旦三者的链条出现断裂,带来的失衡结果不堪设想。教育界人士指出,“名校办分校”也是一把“双刃剑”,办得好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扩张,广大群众受益无穷,但如果发展出了问题,弄不好名校的品牌将受到损伤。

如何保证充足的优质师资队伍、保证教育质量不下滑?这些都是广大学生家长最关注的问题。据介绍,三大名校分校都实行了灵活的用人机制,除了重金聘请各地骨干教师外,还在教学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以求创出独特的办学风格。但实际上,仅仅经过校本部的一段时间的培训,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过校本部的办学水平。一些名校分校表面上看与校本部没有差别,实际上在学生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质量上搞“双重标准”。这一点,是应当及早引起注意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