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丝贱伤农”何时休

2003-07-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周浩 韦志军 我有话说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生丝曾经风光一时,生丝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的约九成。然而,近期以来我国生丝出口价格持续下跌,蚕农的利益一再受损,“丝贱伤农”成了国内生丝生产经营企业的苦恼。

据海关统计,今年头5个月,广东省出口生丝321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四成,平均价格为15098美元/吨,下跌了18.1%。全国的情况同样令人担忧,2001年生丝出口平均价格为21543美元/吨,去年跌至16527美元/吨,今年前5个月更是持续跌至14832美元/吨。

生丝出口价格缘何持续萎靡不振?据专家分析,国内相关企业的“内耗”是主因。由于国际市场对生丝的需求量有限,而且近年来日本、意大利等主要消费市场需求萎缩,市场的不景气使交易价格难免走向疲软。而与此同时,国内的生丝产量却在不断增加,供应量大大超过了需求量。在国内生丝出口经营权进一步放宽后,更多的企业为了减轻产能压力,纷纷把出路放到扩大出口上,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为了抢占出口份额,生丝生产经营企业不惜竞相压价,导致出口价格的不断下滑。

企业间的“内战”不仅使自身的利益受损,还挫伤了广大蚕农的积极性,对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来自中国丝绸协会的资料显示:全国最大的蚕茧产区浙江省去年春茧平均收购价格同比下降31.8%,中秋茧平均收购价格更下降近50%。在绍兴、湖州等地,由于蚕茧价格持续大幅跌落,严重挫伤蚕农积极性,一些桑园被弃管抛荒,桑田面积也一再萎缩。

出路在何方?专业人士指出,如果国内生丝生产经营企业仅满足于充当国际丝绸市场的“原料输出国”,那将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企业应及时转变市场战略,将重点放在提高丝类产品的深加工上,提高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改善产品结构,实行品牌战略,努力开发出一批知名的出口产品。只有在这方面做足功夫,生丝出口才有可能摆脱困境,提高产品的出口效益,“丝贱伤农”的现象方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