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警惕教师亚健康

2003-07-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吕晓芹 本报记者 吴春燕 我有话说

最近,广东的一项调查显示,近70%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和前临床状态,其中三分之一处于重度亚健康状态。

从一项调查看高校教师健康状况

亚健康就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医学上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它由于没有明显的疾病征兆,而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以问卷方式,共抽样调查了全省19所高校的8662人,并回收合格问卷8417份。问卷根据健康程度不同分为:健康、亚健康、前临床状态和疾病状态4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广东高校教师不同程度健康状态比率分别是:健康占10.40%,亚健康占69.18%,疾病状态占20.42%。广东高校教师平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

该问卷调查表明,教师的亚健康状态随着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的不同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亚健康状态以30至40岁的教师发病率最高。二是总体来说健康状况男教工不如女教工,但女性重度亚健康发病率高于男性。三是学历为本科人群的健康率较低,为7.36%,患病率比较高,为25.04%;而高学历人群如博士的健康比率比较高,为9.11%,患病者比率比较低,为18.44%。四,随着职称提高,健康者和亚健康者的比率明显降低,患病率却明显提高。

高校教师亚健康成因复杂

高校教师成为亚健康高发人群有着复杂的成因。

据广东教育工会调查表明,女教工的轻度和中度亚健康发生率低于男教工,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高校各级领导、工会组织都十分关心女教工的工作、生活问题,加强对女教工的体检和保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女性的感觉器官和语言方面都比较发达,在教学方面得心应手,成就感较强,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同时调查还表明,女教工的重度亚健康发生率高于男教工,这是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生命周期、社会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女教师在经历了结婚、抚育子女这一过程后,生理有了明显的变化,心理方面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传统社会和家庭观念又要求女性成为一个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社会环境却要求女教师要承担与男教师同样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就导致女教师要从时间与精力上付出成倍的努力与辛劳,甚至以牺牲一定的休息和娱乐为代价,势必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

调查还发现,随着学历提高健康者比率也有所提高,而患病者比率则有所下降。亚健康状态以本科学历教工最高,硕士次之,而博士和专科学历者较低,这是由于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教学改革带来的压力,直接影响到不同教师的健康水平。目前高校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并直接关系职务的升迁和职称的晋升,博士压力较小,本科和硕士由于学历的关系,压力相对较大;专科学历在高校一般不是年龄较大就是工作多在后勤和行政机关,他们当前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当然,影响高校教师健康的因素还有很多。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黎汉津介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行为是影响健康的两大主要因素。

调查还表明,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是亚健康高发人群。尽管近年来各地对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改善住房条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于讲师及以下青年教师来说,由于刚进入学校不久,工作、生活还没有完全适应,加上住房条件相对差一些,孩子还小,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照顾,他们的身体状况更值得重视。

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以及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广大教师应该学会心理调适,同时还应该加强各种心理保健理论与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指导。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亚健康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如何减轻高校教师的亚健康

亚健康不仅令高校教师自身处于疾病突发的前沿,而且将直接影响着高校办学质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刻不容缓。高等学校应将教工健康状况提到议事日程,关心教工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注意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有效驾驭压力,善于调节情绪;提高面向全体教工的校医院或校医室的医疗条件,增加各种必要的医疗检查设备,改革教工体检内容,除身体健康检查项目外,增加心理健康体检项目;增加各种休闲、健身、娱乐保健设施建设的投入,并照顾到不同年龄、性别、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师需要设施的种类、开放时间不同等方面,提高教工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校后勤服务与保障工作,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学校的食堂、幼儿园、中小学校等,质量的提高是帮助减轻教工生活压力和负担,解除后顾之忧,对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会起到重要作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指导活动,普遍提高教工对亚健康的知晓率,提高对各种健康影响因素的认识,自觉加强防范。

对于健康问题,广东省总工会主席汤维英说,建立健康行为。一是生活规律,切忌过劳;二是合理膳食,营养均衡;三是适量运动,持之以恒;四是讲究卫生,戒烟限酒;五是心理平衡,知足长乐,只有心理平衡才能保持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各种系统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疾病才能减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