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生信用档案:在喝彩与质疑间踽行

2003-07-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02年9月,重庆工商大学在校内与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此后,该校便因在全国率先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大胆尝试引起业内和媒体的关注。

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信用档案建起来没有?大学生都接受这份额外多出来的档案吗?这种由高校和企业自行设计模型并选定参数的信用档案,究竟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带着诸多疑问,记者再次走进了重庆工商大学。

初衷:为助学贷款提供信用担保

重庆工商大学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初衷是为银行发放助学贷款提供信用评估的依据,并寻求建立个人信用评分、担保机构担保和银行贷款的助学贷款商业运作模式。

2002年,重庆工商大学与金诚国际信用管理公司联合启动助学贷款的商业运作模式。计划中的运作模式分三步:第一步,为当年进校的5000余名新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第二步,信用管理公司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对其信用进行评估;第三步,担保机构对评估合格并申请贷款的学生进行担保,帮助后者获得助学贷款。

按照一些媒体的报道,建立信用档案似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年之内,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和贷款额都增长了150%。但据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处学生科副科长林文军介绍,关于信用档案的标准、各项因素在整体评价中所占比重等核心问题都尚在严格而谨慎的研究之中,真正意义上的信用档案尚未形成。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获贷人数与额度的大幅提升,与其说是信用档案让银行放贷时更放心了,还不如说是校方的诚挚和努力感动了银行。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发挥作用,这一举动毕竟推动了助学贷款在重庆工商大学的发放,自然也就受到了申请贷款学生的欢迎。

从“贷款信用”到“整体信用”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和金诚信用管理公司董事长王艺,是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王崇举表示,这样做的首要目的是不让学生因贫辍学。学校同时决定将这一模式推而广之,为所有在校生建立信用档案。从2002年入校的新生开始,重庆工商大学今后将不仅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的人事档案,还要向他们提供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从而将其个人信用纪录从学校延伸到社会。而学校将以此为载体,通过恰当有效的方式,构建大学生信用体系和信用教育体系。

从“贷款信用”扩展到“整体信用”,信用档案关注的对象随之由个别人群扩展到所有在校生,其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大学生活。这种大胆的尝试,一开始就引发了强烈反响。

一些学生表示欢迎,认为这有利于信用状况良好的学生参与社会竞争。而另外一些填写过《重庆工商大学个人信用信息登记表》的学生则显得有点紧张和忧郁。他们的担心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信息、经济状况乃至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隐私被曝光;二是一个小失误就可能影响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显得过于苛刻,不近人情;三是目前只有重庆工商大学向用人单位提供信用档案,对于档案上一切都好的毕业生自然没什么,但对于那些档案上有瑕疵的人,就存在“校内公平,校外不公平”的问题,甚至可能削弱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前行还须破冰

像近年来屡屡推出的其他教学改革措施一样,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是重庆工商大学向名校迈进的一种努力。校方负责人认为,档案只是一种形式、一个载体,其目的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诚信教育,使学校培育的“产品”毕业生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讲信用、负责任的有才有德之人。这同时也是学校信用建设的一部分,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品”,要想自己的产品受欢迎,高校也得讲信用、树品牌。

金诚信用管理公司董事长王艺希望,与重庆工商大学合作,不仅应探索出助学贷款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而且应有助于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一些教育专家和社会学者对这种具有使命感和远见卓识的实践表示赞赏,同时又对其最终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信用档案,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去年秋天,重庆工商大学和金诚信用管理公司发布了共同建立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的消息。事隔一年,数据模型仍在研究之中。重庆工商大学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协调小组,并申报了相关研究的国家级课题,运用电子技术将信用档案和学籍档案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校领导说,信用档案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所以一定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系统研究,防止冒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