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府与城市相伴崛起

2003-07-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兆远 通讯员 吴继安 我有话说

一群群学子漫步于湛蓝的大海边,一座座高楼耸立于如洗的碧空,歌声和读书声萦绕于苍峰翠谷间。3所高校已书声朗朗,4所高校正在加紧建设;年内总建成面积将达到80万平方米,在校大学生2万人。在此带动下,一批高科技项目也纷纷与日照结缘,使这里充满无穷魅力。

“双赢思维”催生创造活力

崛起于黄海之滨的日照,有着青山、碧海、蓝天、金海岸的个性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海陆交通,深厚的文化积淀,对大学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日照市的决策者们,以前瞻目光和开放思维,寻觅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能源库”,着力放大环境优美的个性优势,破解科技和人才两大瓶颈制约,作出了建设大学科技园、构筑日照人才科技高地的战略决策。

构筑“双赢决策”,以优良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磁石效应”:实心实意地为大学着想,为其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2001年7月,日照市出台“大学科技园”规划,并成立大学科技园工作委员会,为落户日照的大学提供全过程服务,“只要项目定了干,一切手续我们办”,实行项目推进责任制,每个项目都有专人跟踪服务。仅一年多的时间,20多所国内知名大学陆续落户日照,总投资额达10.5亿元。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已于去年9月建成开学,5300多名学生入住大学园,本地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也在迅猛扩展。正在建设中的济宁医学院日照校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也定于今年秋季开学。年内,大学科技园总建成面积将达到80万平方米,在园大学生达到2万名。

在“大学城”的带动下,一批高科技项目也与日照结缘。清华大学清大海诺日照科技孵化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日照电子研究所、石油大学日照科研基地和中国留美管理学会海外留学人员日照研发中心、山东制锯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5个科研项目落户日照,近期将开工建设……

来日照创业的大学,已经打上了“沿海高校”的标签,而且真正得到了实惠。前年曲阜师范大学发布招聘广告,应聘的不足400人;去年,日照分院设立后,到该校求职的一下子增加到1300多人,且有一半的博士点名要到日照学院工作。海内外著名科学家、教授、学者前来日照,或担任政府顾问,或受聘为客座教授。

随着集教育、科研、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大学城的开发建设,日照市和大学实现了双赢。日照人气旺了,文气浓了,商气足了。城市东扩突飞猛进,海内外的旅游者云集于此,优美“度假村”、海边别墅里住满了客人,一批大企业也落户这里,一座颇具现代风格的新兴城市正崛起于黄海之滨。

市场机制铸造“精品工程”

大学科技园建设,占用了东港区秦楼街道7个村的3700多亩土地。如何妥善解决被占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是摆在日照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凝聚民心,他们在探索市校合作办学新路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被占地农民的利益。把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当地农民安置有机结合起来,为被占地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和增收渠道。

教学、科研等校区由大学投资建设;学生生活区由地方组织建设,实行物业管理,通过“政府统一组织、社会各方投资”的模式,不用学校建设,不用政府拿钱,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社会化建设和经营。他们为被占地村预留了10%至15%的发展用地,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投资建设学生生活区,让农民参与园区经营。前大洼村以预留土地和土地补偿费入股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公寓楼、食堂和沿街商品房,从事物业管理和经营,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压力,还增加了收入。去年,仅租金收入就达170万元。这些原本带有为凝聚民心性质的“面子工程”,运用市场机制建设经营,都变成了“精品工程”。

为曲阜师范大学配套的学生生活区一期工程“四季花园”,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包括8栋学生宿舍楼、4座学生食堂和4栋综合服务楼。学生公寓配有电话、电视等设施;生活区南侧建有文湖公园;综合服务楼提供医疗、银行、邮政、宾馆、超市等服务。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可容纳1.4万名学生居住,今年秋季建成启用。这种学生生活区建设管理模式,既符合高校后勤管理规律,减少了高校的投资,又具有日照特色。

根据规划,到2010年日照大学科技园规划区域的开发建设将全部完成,在校大学生将达到10万人以上,各类研发项目将达到30多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