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邦风·国风

2003-07-30 来源:光明日报 周建江 我有话说

《孔子诗论》在《诗经》研究方面提出了“邦风”的概念,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诗经》提供了新的视角。

《说文解字》以“转注法”解释邦、国字义,邦即是国,国也是邦。在先秦,邦、国常连用,表示同一概念。如《诗·大雅·崧高》曰:“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但是,邦、国毕竟又是两个不同的字,还是有所区别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邑部邦字注:“《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析言之也。”“《周礼》注又云:‘邦之所居亦曰国。’此谓统言;则封竟之内曰国、曰邑,析言则国野对,《周礼》:‘体国经野’是也。”因此,邦、国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国”是政治中心的所在,是城邑的所在;“邦”则为广袤的土地,是封地的总称,并由此形成广袤土地上的政治结构。

邦、国字体的不同,是中国上古以来政治形态发展的体现。夏、商及周初的“国”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国家形态,而是方国联盟制的组合,故而称“朝”;夏王、商王及周王也就是“诸侯之长”。当时的国家形态是以周边诸侯拱卫天子。天子和诸侯都各有自己的地界、都城,所不同者是规模大小而已。这种以天子为中心、以万邦为辅翼的格局在夏初即被确立。因此,夏、商、周初的国家形态是万邦并立,天子即是邦长。《史记·五帝本纪》曰:“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

周朝是以“小邦周”取代“大邦殷”的,周初的情况与夏、商大致相同。《史记·周本纪》在引述祭公谋父的话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周朝时的政治结构是城邦制的组合。各诸侯都是邦内成员,“邦”是唯一的形态。至于当时的“国”,开始则是周的军事屯垦地所在,即所谓的“城”,方城是也。《周礼·天官·冢宰》所云“惟王建国,辨正方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西周时的“国”是诸侯所在的城,与战国时的“国”不一样。所以,在一定意义上,邦、国通用;在一定意义上,邦、国不可混淆。

春秋以降,周天子的绝对权威不复存在,天下皆邦国也。“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政治体制逐渐向王国制转变,楚国最先称“王”;至战国时期王国制的政治体制转型完成,周显王十六年,各路诸侯会于徐州而相王。东周王朝沦为地方性政权,仰仗于大国的惠顾,周旋于诸侯之间,最终灭于秦人之手。

在邦、国的政治形态上,夏、商、周以来,是由“邦”演变为“国”的;由诸侯之长的万邦并立,到诸国争霸,中国的政治构架完成了由“城邦”向“王国”的转变,邦制无存,国体独显。作为时代政治产物的《诗经》一定要符合春秋时期的政治形态。所以,《诗经》中表示地方民歌的“风”诗,其“邦风”的统称是符合春秋政治实际的,也是《诗经》“风”诗的原始称谓。

事实上,《诗经》在当时就是被统称为“周乐”的,并不因为有各地的风格而特称,《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其所观之“乐”就是“周乐”,这就直接证明了“邦风”的存在。

《诗经》“邦风”变为“国风”,是汉代的事情。汉人避刘邦名讳,将“邦”改为“国”,《诗经》“邦风”也就变为了“国风”。然而,“国风”取代“邦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汉初人对于《诗经》的“风”诗只是简称“风”,避讳是一回事,尊重历史又是一回事。所以,在汉初的典籍里,并没有“国风”的概念。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诗经》的“风”诗被称为“国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的提法就是最好的说明。从此“邦风”退出了世人的视野,而“国风”独存。

尽管“国风”取代“邦风”是历史的选择,但我们要指出的是,将“邦风”改为“国风”的做法乃是汉代今文经学家的一家之言。今文家根据时代政治的需要,有“国风”的提法。为了给“国风”的提法提供支持,今文家又找出该提法的依据:班固《离骚序》说,“国风”的提法原出于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叙,其源头则是《荀子·大略篇》。于是,“国风”在汉代政治形势的推动下成为不刊之论,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诗经》研究。事实上,汉代的古文经学家也认同今文经学家的“国风”提法;像汉初人的做法一样,汉代的古文经学家对于“风”诗既然不能称为“邦风”,那也绝不称为“国风”,只是简称为“风”。完成于东汉的《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即为最好的说明。在尊重《诗经》历史的情况下,汉代古文经学家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透露出“邦风”的存在。

对于“邦风”、“国风”称谓的辨正不是可有可无的。认知“邦风”可以从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各个方面更深入地研究《诗经》,以弘扬中国文化遗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