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际教育品牌

焦点追踪
2003-07-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郭扶庚 我有话说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实施,更为这项造福民族的事业吹来了强劲的东风。

然而目前国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众多,引进国际教育体系也很庞杂,比如英国IB国际文凭,加拿大的一些考试项目,澳大利亚TAFE班,英国BTEC职业教育,剑桥大学的普通水准教育等。面对这些,我们该如何选择?哪一种更适合于中国学生?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来到剑桥科教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剑桥科教是一家著名的国际教育企业,它得到世界闻名的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CLES)信任与支持。记者采访了公司总经理李德利博士,请他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时机已经成熟

二十年来中国发展的速度超出任何人的预测,即使专家也承认,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预测,每一次都落后了。中国未来市场前景喜人,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决于能否培养出大量国际人才,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就成为其中关键的一环。有鉴于此,李博士十分自信地判断:目前引进剑桥教育到中国是一个绝好的时机。

现阶段引进中国的国际教育体系,很多并不完整,无法形成统一体系。针对这个问题李博士解释说,剑桥国际教育代表了国际规范、权威的教育系统,目前英国的整个GCSE的考试全部是用剑桥考试系统。在新加坡和香港,剑桥GCSE系统也被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剑桥教育现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全球的网络。

一个好的项目引进中国,得以推广,首先必须明确市场目标。有的项目教育理念很好,但却脱离了市场,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谁都不否认中国有优秀的学生可以学习IB国际考试,可能会有10%的学生,但如何动员这最好的10%学生来读IB呢?就是最大的问题。无法普及,就是一种失败的引进。李博士认为,对中国来说,目前引进剑桥教育系统非常及时。第一,它非常成熟,是一个国际品牌;第二,它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考验,不断地改造,跟随社会发展,适应实际。

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品牌

剑桥的教育体系代表了英国政府的教育体系,但又不是完全政府操作。英国教育体系中,考试、职教评估都是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负责的。早在90年代初剑桥就已经进入中国。

李博士介绍说,剑桥教育在中国目前分这样几块:一是前期教育,如剑桥幼儿英语考试,有近二十多万中国学生参加剑桥幼儿英语考试;二是职业教育,包括剑桥的秘书课程和一些与职业教育更贴近的课程,现已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三是剑桥的主体教育——中学部分,这部分实际上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国际教育体系的建立。

李博士说,如果把剑桥教育体系引入中国,在这个系统框架下,就可能形成一个在中学阶段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品牌。学生通过这个品牌,可以从两点上与国际接轨:一是语言;二即学习内容和方法。这两点接轨的完成为学生日后接受国际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出国留学的学生,出去后可以在语言以及学习方法上很容易地适应,从而保证了国外学习的效率与质量;而对于留在国内发展的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完成了语言与学习方式的过渡,完全可以很轻松的在国内中外合作办学学校里接受良好的国际教育。

培养国内10%到20%的国际人才

如何对一套优秀的系统引进和推广,是李博士和他的公司正在思考和操作的问题。他介绍说,推广的方式不是完全商业性的合作办学、友好办学等,因为那样没有办法建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平台;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短期形成覆盖中国的教育平台、教育网络,而不是只委托一两所学校。所以剑桥科教的运做模式及管理方式和普通的中外合作办学都有所不同。我们是把整个系统引进中国,利用现有民办教育的力量,把这些中国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把先进的体系注入其中。注入前的准备,教师到教材等都由剑桥科教来统一,等操作逐渐融入,再由国内合作伙伴接手运做。这样就保证了先进国际教育系统和中国教育的完整衔接。衔接成功后,我们希望能够把现有的国内中外合作办学、民办教育和国有学校的资源重新整合,搭建一个和现有的教育体系并行的国际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不会冲击原有的体系,而且能够提供更好地和国际接轨的平台。

李博士表示,融汇国内优质教育资源,配合WTO国际化的需求,将世界著名的教育体系引入中国,使中国学生有机会在国内接受到国际最优质的教育,助力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他们的最高追求。

李博士非常希望能够在中国借助这样一个平台,使得中国现有民办教育迅速进行一个概念和组织的整合,并入到国际教育体制。一旦成功,相信两三年后国外主流大学就会向这个系统靠拢,从这个系统吸收优秀学生到他们学校学习。那时,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能力,交流的步伐就会急速上升。

如果十年以后中国能够自己培养出10%到20%的国际人才,那时就不是外国企业进入中国,而是中国企业往外走。中国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占领更多国际市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