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引玉之砖

2003-08-02 来源:光明日报 周璇 我有话说

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的论著不少,但哲学现代化的专题研究还不多见。黑龙江大学教授柴文华和陈红的近著《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研究》(以下简称《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可以说在这方面抛出了一块引玉之砖。

《研究》首先确定了哲学现代化的人道化、科学化和逻辑化等标准。根据这个尺度,《研究》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历程进行了的阶段划分:一是明清之际的萌芽阶段。早期启蒙思想家以他们的批判意识、个性意识、民主意识和科学意识构建了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二是近现代的展开阶段。近代思想家以他们对旧学的深入批判、对西学的引进、对传统哲学的改造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现代转换;现代的专业哲学家则以他们现代化的体系和方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五四前后,先是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和宣传,中经李达、艾思奇等人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现代化的新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沟通了社会主义精神和现代化精神,并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作者指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样,还远远没有结束。21世纪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有可能展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即哲学地位的边缘化、哲学学派的多元化、哲学学说的世界化等等。除此之外,《研究》还遵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既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开展宏观研究,又分别对胡适、吴稚晖、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人的哲学体系进行个案研究,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原貌。

但正像该书的《后记》中所说,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是一个大题目,作为一部研究性的著作,本书只是从特定阶段、特定角度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未及形成完整的系统,对个别重要哲学家的理论贡献也未及阐释.这无疑有待于作者今后的进一步完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