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别让遗鸥成为遗憾

2003-08-0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高晓明文吴力田摄 我有话说


编辑同志:

我们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在80年代末发现了大量的遗鸥繁殖种群,2000年这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又被评为国际重要湿地。近来随着遗鸥知名度的提高,不少人前往旅游观鸟,这里也修建了码头、宾馆,人类的活动对遗鸥的繁殖与保护极为不利,希望有关部门以保护野生动物为重,不要盲目开发。
内蒙古读者吴鸣

遗鸥,因上世纪20年代末被人类偶然发现,随即又销声匿迹了近半个世纪,到70年代初才被重新认识而得名。那时它的种群数量不满一万,被列为世界濒危物种。直到80年代末,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发现了大量的繁殖种群,才使它从濒危降为易危。也由于遗鸥,桃—阿海子2000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又被评为国际重要湿地。

虽然桃—阿海子的遗鸥以种群数量超过全球已知总数的60%而使专家学者为之心喜,但遗鸥在这里的生存和繁殖状态并不稳定。下面是观鸟活动的倡导者、人民日报记者钟嘉提供的一组遗鸥繁殖数据:1990年581巢,1991年1119巢,1996年2048巢,1998年3594巢,1999年709巢,2000年3587巢,2001年2800巢,2002年2200巢,2003年326巢。今年的状况尤其不好,不但巢数少,孵出及成活也仅有百只左右。7月中旬,在小遗鸥全部离巢之后,记者随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任永奇副站长来到遗鸥繁殖的小岛,见到不少巢内留有两三只未孵化的鸟蛋。任站长说,巢数少是因为近年来干旱,水面缩小,食物减少;孵出率低是因为今年气候偏低。

除了自然原因,人们最担心的莫过于人为因素。由于管理站的努力宣传,周围村民都有了强烈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十几年来无人猎鸟偷蛋。我们亲眼看到野兔、凤头百灵等鸟兽,就在我们的车前几米、十几米处吃草觅食,见到人不跑不飞。但随着遗鸥知名度的提高,旅游观鸟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也于1999年以申报自治区自然保护区为名“招商引资”。于是,就在保护区的周边,宾馆建起来了,码头修起来了……记者看到,在离遗鸥繁殖的小岛数百米外的水面上,游艇、汽艇、摩托艇往返穿梭;岸上越野吉普、沙地卡丁车纵横驰骋。据在海子边居住了几十年的葛老汉说,遗鸥等水鸟的习性是早晚在岸边觅食,白天则散布在湖面上。但据记者两天的观察,绝大多数的水鸟在白天都不到湖面去。钟嘉说:“在这种环境里,它们哪有心思垒巢孵卵?来个人就飞起来,过条船又飞起来,孵也孵不出来呀!”

对在保护区核心区搞旅游这种违反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做法,任永奇和保护站站长邢小军都表示无奈。当年旅游项目上马时他们反对,但是有关方面没听他们的,而那时这里尚未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区。现在,想把旅游项目撤下来,已经不容易了。其实生态环境旅游的财并不好发,保护区旅游公司总经理余银也有苦难言。当年被招商引资来到这里,几年来投入了三四百万,但回报似乎遥遥无期。邢小军为他算了一笔帐,“这里的旅游期从‘五一’到‘十一’5个月,每年最多有一万多游客,门票10元,你说能有多少钱?”为了收回投资,余银不得不想办法吸引游客,于是,游艇、卡丁车、滑草……项目越来越多,对遗鸥及其它鸟类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在加大。

对此,钟嘉认为,物种之间有一种共生的关系,我们也不仅仅要保护遗鸥。且不说6、7月尚未过遗鸥的繁殖期,就是到了9、10月,仍有天鹅等候鸟迁徙经此,所以任何时候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都不应该让游客进入。而要维护保护区的日常经费,似乎除了搞旅游,也没有其他出路。邢小军掂着手里的小望远镜说,2001年向国家林业局申报的802万元保护区启动经费,到现在还未获批准,现有的经费连人头费都不够。我手里只有这么一架8倍的小望远镜。要是经费批下来,把围栏建起来,再修几座观鸟台,我们对旅游的管理也可以规范起来。否则,即使管住了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也管不了那些来去自由的散客。

由于面临共同的困境,邢小军和余银都表示,想把两家的力量整合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进行规范和调整。因为正如任永奇说的,桃—阿海子能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因为遗鸥在这里繁殖,如果没有了遗鸥,在内蒙古的900多处湿地中,桃—阿海子也算不了什么。说起保护区的现状,任永奇这位由治沙站长兼任的保护站副站长,这位十多年来站在保护遗鸥第一线的汉子,心中也是充满了矛盾。从刚见到我们时的激动,到送我们离开时的忧虑。激动的是对遗鸥的前途担心,希望我们为遗鸥、为保护区呼吁;忧虑的是怕我们的报道会导致被取消保护区的称号。我们只能劝慰他,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解决问题,保护遗鸥。

就在我们采访的同时,有消息传来,在陕西又发现一处遗鸥繁殖地。我们不知道那些遗鸥是不是原来在鄂尔多斯的种群,但我们希望遗鸥的繁殖地越多越好,希望每一处繁殖地都得到更好的保护;希望鄂尔多斯保护区的经历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遗鸥这些人类珍贵的朋友不能只凭良好的愿望,更需要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希望遗鸥不要成为我们又一个永久的遗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