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石渠人吃菜不再难

2003-08-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刘强 张建国 我有话说

两年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达地区发出了对口支援边远贫困三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号召。两年过去,援州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积雪暗冰触目可及,这里年平均气温-2℃,只能生长生命力极强的牧草。改革开放后,内地的蔬菜、水果开始出现在石渠人的眼中。可经过几天时间,上千公里的颠簸,水果、蔬菜运到石渠早已面目全非。而石渠人因长年吃不到新鲜菜蔬,缺乏维生素而出现了指甲凹陷、头发脱落……

6.3万石渠人“吃菜难,菜难吃”,绵阳市游仙区援州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建立石渠的蔬菜基地成为摆在援州干部面前最急的一件大事。他们多次深入石渠县各乡(镇)实地踏测地质、气候;到菜贩子摊位了解菜市行情。蔬菜质次价高(年均售价4元/公斤左右)的情况令他们忧心如焚,也更坚定了建蔬菜基地的信心。

2002年4月11日,挂职任县委副书记的贾友忠经过多方努力,邀请到绵阳蔬菜专家到石渠考察,石渠县委、县政府予以高度重视。贾友忠带队深入到基层调研,提出了《关于石渠发展蔬菜生产的调查报告》。于是,石渠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蔬菜生产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负责,绵阳市科兴蔬菜公司按协议派出3名技术员到石渠。技术员到达的第二天,就开始了科技示范种菜基地建设。

高原种菜难上加难。8亩蔬菜大棚原定5月底建成,由于受道路施工的影响,材料运不进去,8月3日才建成。眼看夏季一天一天地过去,从绵阳带来的10多个品种的菜苗,4个品种全都烂掉,茄苗烂掉大半,只有抢时间育苗,抢时间整地。洛须农区海拔3400米,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人坐在那里不动就“哮喘”,用肩挑水和用锄头翻地比爬雪山更难,而且每人每天必须工作11个钟头。更艰苦的是由于土壤含碱量过大,加上青藏高原降雨量小和洛须地处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带,蒸发量大得惊人,土壤干得快,碱土失水就板结,地只能一点一点地挖,挖大锄要撬坏锄头或折断锄把,土块大了砸不碎,白天电力不足,潜水泵是摆设。特别是7月13日刚移载完黄瓜苗就碰上电厂停电三天,原来挑水50米即到,停电后须到电厂前面去挑,得走1500米,请临工、藏民只会背水又不会挑水,只有自己动手,援州干部和技术员一道轮挑轮灌,虽全力抢救,但干死大半……

种不好菜要丢游仙区农业的脸。为了搞好样板,援州干部扎在基地,与技术人员一道劳动,共同商讨盐碱地治理办法,共同商讨解决大棚内作物生长的途径,共同搞好批发销售。2002年,洛须蔬菜科技示范基地成功种植了茄子、豇豆、黄瓜等14个品种。尽管10月15日、16日两天遭遇了洛须十多年来未遇的强冷空气袭击,损失茄果类蔬菜3000多公斤,蔬菜总产量仍达2万公斤,生产水平居甘孜州一流。他们的成功,引来很多农民参观。目前已培养当地蔬菜技术员、土专家10人,辐射和带动了周边乡镇蔬菜生产的发展,蔬菜生产面积已达500亩。

游仙区援州干部在石渠种出10多种高品质蔬菜,结束了石渠县因条件恶劣而无法发展规模蔬菜的历史,彻底改变了干部群众“吃菜难、难吃菜”的现象,并为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农区乡镇和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