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口市新技术支持农村改水工程

2003-08-04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樊云芳 我有话说

本报讯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海口市美兰区就把这个数字翻了个个:3个月前,该区有76%的农村人口挑水喝、喝脏水,而到了6月底,已有76%的农村“户户通自来水”。

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10万农民祖祖辈辈的期盼,美兰区主要引进了两项新技术:一是“低压自动调节供水系统”,它大幅降低改水、用水成本,使农民建得了,用得起,解决了自来水“入户难”;二是“超滤膜”过滤技术,它使农民告别了脏水、污染水,喝上了优质水。

现在,这两项新技术已经在海口市农村全面推广。清洁的自来水流进农家的厨房和厕所,流进农户养殖的蛙池、猪圈,完全改变了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甜甜甘泉水,拳拳爱民心”,采访时,记者看到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和贴在门上的对联。

在海口市近63万农村人口中,有17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难,其中9万人,祖祖辈辈被严重的水荒所困扰。其原因是这些地区属玄武岩地层,地下水埋藏在岩层下,一般机井钻探到150—200米深处才能开采出水来,寻找水源难,开采也难,即使开采出水来,还要建高水塔,铺管网,费用高昂;有些地区虽有地表水,但悬浮物多,浊度高,细菌和大肠菌群严重超标。对于当地低收入的农民,让他们拿全年的收入去改水是不现实的,只能有什么水喝什么水,造成有的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得肝炎等传染病。

引进“低压自动调节供水系统”,由水泵、减压罐和自动阀代替了传统的高水塔,利用压力降升控制电机开关的原理,实现自动供水,直接从水井抽水加压后送到各家各户。其最大的好处就是投资少、见效快:一个50户左右规模的自然村,新建小型深机井或新挖大口径水井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安装此系统再加5000元左右,总投资仅1.5万元,一般农村建得了;该系统耗电量小、维护简便、运行成本低,每吨水费仅0.3元,广大农民用得起。

“超滤膜”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一项水过滤技术,以前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小区的直饮水系统。美兰区委特请来膜技术发明人陈良工程师,经30多个日夜的技术攻关,开发出了适用于“低压自动调节供水系统”的低压膜,成本低,操作简单,适宜在农村推广。经取样检验,“超滤膜”处理过的水质,达到了城市直饮水标准。

以记者实地采访的三江镇罗梧村为例。该村42户158人,长期从一口老井里取水喝。如果按传统改水方法重新打深井,建高水塔,投资在20万元以上,采用了上述两项技术,因地制宜,老井改造,总投资仅1万多元(区政府拨款3000元,镇政府出资1000元,群众自筹6000多元),加上村民投工110多人次,自行铺设水管道800米,架设线路200米,就把自来水接进了每家每户。

海口市美兰区作过一个估算,如按传统办法改水,在全区农村普及自来水最少需要投资2200万元,以区政府现有的财力和农村的经济水平,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这两项技术的引进,使难以实现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233.6万元资金,就完成了全区76%、共363宗改水项目。

海口市大规模实施农村改水工程,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的。元月14日,市委、市政府对解决农村“饮水难”问题作出了决定。元月23日,遵谭镇儒和村村民们,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市委书记王富玉与全市顶尖的30多家大企业的老总。客人们鱼贯跟在村长身后,走进了黑咕隆咚的井道,踏着只能容下半个脚掌的176级石梯,下到了据说还是明代开凿的一口古井前。这口井,就是全村老小上百口人,数百年来的活命水。

回到地面,王富玉对着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对着那些企业老总们动情地说:“同志们,共产党执政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可是,就在我们的身边,老百姓还在喝这样的水!”深有感触的老总们当场认捐了123万元。

改水过程就这样扎扎实实干起来了。重科技,少盲目;少花钱,办大事;小工程,大战略(几十户、百十口人的饮水工程是小工程,合起来就是奔小康的大战略)——海口市上上下下有了这样的认识,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也就成了必然的事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