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辉煌成长的上海大剧院

2003-08-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谢军 我有话说

刚刚完成开业以来第一次闭门大修的上海大剧院于8月初对外开放,在让世人欣赏漂亮新姿的同时,大剧院也将迎来自己的五周年生日。

在没拿政府一分钱补贴的情况下,不仅解决了每年必须支出的各项成本,还有不少盈余

上海大剧院于1994年9月开工建设时,在上海甚至全国都有不少的争议,许多人认为投入10亿元人民币建成的大剧院每年近4000万元的营运开支将会是上海市政府永远的痛;有人甚至断言,大剧院举办的演出越多,就越亏本。然而,令怀疑者瞠目的是,在1998年8月正式对外营业后,到目前为止,上海大剧院共举办了大大小小1000多场各类演出,在没拿政府一分钱补贴的情况下,不仅解决了每年必须支出的各项成本,还有不少盈余,截至2002年底共盈余9000多万元人民币。

美国芭蕾舞剧院(ABT)是世界顶级芭蕾舞团之一,大剧院早在开幕前夕就曾与之接洽,希望他们能在适当的时候访问上海,但ABT的演出费和包括国际旅运费在内的总预算让大剧院一直无法接受,如何做到在引进一流演出团体和优秀节目的同时又有效减少演出成本?

2000年9-10月,ABT有一个亚洲演出季的巡演计划,其经纪人表示如果上海有意邀请他们访演上海的话,ABT将把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列入他们演出季的日程中。于是,ABT在结束了新加坡的演出后,来到上海,大剧院作为他们巡演中的一站,与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演出主办方一样,分别按在每一地演出场次比例分摊了ABT在当地的酒店、交通及相应场次的演出费用,上海不需全额负担纽约至上海的双程国际旅运费。

通过这次成功的操作,大剧院发现通过加入亚洲巡演网络,与亚洲邻近城市同步引进演出项目,能够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保证演出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于是,上海大剧院多次与亚洲许多城市剧院联手共同引进来自欧美等地的世界顶级艺术院团和艺术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亚洲巡演网络,共同负担演出团巨额的国际旅运费开支,为经典剧目和高雅艺术的演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

既坚持高质量演出,又坚持市场运作,还能兼顾各方利益分配

上海大剧院建立了自己的票务销售网络,通过丰富的资讯、统一的形象识别与即时的售票服务,确保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大剧院的演出动态,且能便利地就近购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整场演出的票房。

在与国内艺术院团的合作中,上海大剧院并没有只顾剧院自己的利益,而是本着共同繁荣、相互扶持的宗旨,与院团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分利:或四六分成与剧团共担风险;或收取适当场租让剧团获得大头。上海歌剧院演出一场《蝙蝠》,获利十几万元,这在剧团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上海芭蕾舞团在账面只有十几万元流动资金的情况下,在大剧院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三场满座,加演两场,5场演出大剧院只收30万元场租,剧团获利近200万元,一下打了翻身仗。对于公益性的演出和培训,比如汪齐凤舞蹈学校和钢琴培训中心等,大剧院都是无偿提供排练场地。

作为国内首家向游客开放的文化场馆,上海大剧院仅前3年就接待中外游客近70万人次,参观收入1800万元。

此外,大剧院顶层1000多平方米的宴会厅成为人民广场上的观景胜地。一层优雅的马克西姆西餐厅和大型音像中心也是剧院开发相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大剧院还成立了钢琴培训中心。

据介绍,通过综合开发,每年其他经营项目的收入已经占剧院收入总额的1/4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