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籍修复渴望社会助力

2003-08-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宇皓 通讯员 张志清 我有话说

7月17日,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永乐大典》经过全面修复,面向公众展出。其中有一册格外与众不同:一行小字特意注明,该册是利用国图读者自愿捐款募集的1930元修复而成。

7月18日,某媒体披露,国家图书馆将从馆藏敦煌文献中挑选出10件急需修复的文献向社会展开修复认捐活动。当日清晨,国家图书馆的认捐电话铃声不断:

8点30分,刚刚上班的国图善本部接到第一个认捐电话,《中国青年》杂志社表示,愿意将10件文献全部认捐作为该社八十华诞的纪念。

高光先生是第一位打入私人认捐电话的读者,一个半小时之后,高先生和他即将分娩的妻子乘公交车从位于北京城东的家里赶到城西的国家图书馆。身为工薪阶层的夫妇二人稍作商议,当场决定再认捐一件,共捐款1860元。这令在场的工作人员感动不已。

这是一个忙碌的早晨,不到两个半小时,10件藏品已经认捐完毕,而电话铃声依然在继续——

公众对古籍修复的认捐热情大大超出了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预料,而这也正是他们所期望看到的,因为,提高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让公众有机会了解和参与古籍的保护和修复,这与获得社会捐助同样重要。

由于保护的特殊需要,珍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平日极少示人,而公众对古籍修复更是知之甚少。

修复形势异常严峻

善本特藏是国家图书馆藏品精华所在,其中既有宋、元以来历代皇家珍藏,也有明、清几代藏书家毕生积聚。但由于年代久远、入藏曲折等诸多原因,目前国家图书馆约有150万册件的珍贵文献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仅善本古籍中,轻度破损的就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有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有12万册件。

与入藏之初既已破损相比,古籍纸张的老化,更是大批珍贵古籍面临的现实威胁。据有关专家介绍,古籍纸张的老化,源于其内部主要成分植物纤维素发生的氧化降解和酸性水解,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近期,国家图书馆对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PH值平均为6.6,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低于6.0,部分书籍的PH值甚至达到了5.5,与20世纪60年代所进行的类似检测相比,PH值降低了一个数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这表明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文献已经开始了加速老化变质过程。专家指出,照此酸化速度发展下去,50年后国图古籍文献的PH值就可能普遍降至5.5左右,100年后就有可能降至5.0以下,而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文献,纸张将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

修复技术世界一流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古籍修复工作一直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四千三百三十卷又九大包的珍贵典籍《赵城金藏》就是经过16年努力,于1966年终于全部修复完毕的。如今已同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并称国图“四大镇馆之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已达世界一流水准。1991年,国图启动了敦煌遗书的修复工程,并确立了古籍修复的“三大原则”。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整旧如旧”原则外,国图还提出“抢救为主,治病为辅”的原则,作为前者的补充,即重点抢救那些影响古籍寿命的、必须修整的地方,对破损不严重的地方尽量不动,以保持古籍的文物价值和资料价值不受损失。同时,强调“保持原状,过程可逆”:尽量保持今天我们看到的古籍原状,以保留原卷的各种研究信息;在外观效果上,要求修复时附加的裱补纸与原卷必须有明显的区别,从而避免因修复工作而干扰原卷固有的研究信息;在保留处理上,要求修复工作本身是可逆的,如果未来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可以消除目前的修复状态恢复原状,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

修复人员极度匮乏

“全国专业修复人员不到100人,国图就有将近20人,即便这样,如果要将目前国图待修的数十万册古籍修复完毕,还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有关人士这样形容目前国内古籍专业修复人员的匮乏状况。

其实,修复人员的奇缺,一直是困扰我国古籍修复工作的“瓶颈”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前,“国立北平图书馆”的修复人员只有一两人,修复工作几乎无力展开。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末,国家图书馆曾组织了3次培训班,为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培训了一批古籍修复人员,但从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古籍修复工作的需要。

不仅如此,国图自身的古籍修复人员也面临着35岁以下的人才断档危机。我国古籍修复人员的非凡能力举世公认,但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却普遍较低。在国外很多大学开设了图书保护和修复专业,从业人员都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情况下,国家图书馆的修复人员学历水平还处在大专以下。学历低,直接导致职称低、工资待遇低,这使得很多年轻人对这一职业望而却步。

此外,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还面临着缺乏基础研究实验室,科研设备不足等硬件条件的制约。

古籍修复全民有责

自2000年以来,国家每年为国家图书馆投入古籍修复专项款30万元,2003年增至50万元。2002年,财政部斥资400万元为国图建立敦煌专库、制作敦煌书盒和敦煌书柜,目前已全部完成。国家对古籍修复工作不可谓不重视。但是,古籍修复工作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据悉,美国国会图书馆在2002年的预算中,仅用于图书保护和脱酸处理的经费就高达330万美元。

古籍修复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敷衍。“修复善本1000册、敦煌卷子400米”,这是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部修复小组一年完成的工作量,几乎已经到达了他们能力的极限。这还是一场同时间展开的较量,也许他们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但今天的点滴努力,在未来都将是一份无法估量的财富。“文津阁《四库全书》因为空气污染,有些书脊上已经开始出现黄斑,现在采取措施还来得及。一旦黄斑扩大,到那时恐怕花多少钱都无济于事了。”

存世古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古籍的保护、修复,不仅是国家和各保存单位的义务,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理应为此做些什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