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中国教书二十年

2003-08-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2003年7月3日,是怀特先生终生难忘的日子,当他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教授手中接过英语教授聘书的时候,这个当年作为联合国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志愿者来到中国的美国小伙子,用20年的努力,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升华。

——我是怀特先生教过的第一批博士生。现在,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而他却在中国地质大学一呆就是20年。

——上世纪80年代,怀特先生每两周主持一次英语讲座,清华、北大以及学院路上好多学校的学生都来听,从门挤不进去,就从窗户爬进去。他创造了怀特英语教学的品牌。

——怀特先生生活非常简朴,却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买原版英语教学用书和其他资料,他简直就是个活雷锋!

座谈会上,怀特先生教过的学生、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回顾怀特先生走过的路程,无不由衷地赞叹!

今年50岁的怀特先生从小就对各国的文化历史感兴趣。高中时,他曾随父母在日本生活过两年,发现在日本的博物馆、寺庙,到处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辉煌。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后,他不满足于在书本上了解发展中国家,于是参加了名为“和平队”的联合国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志愿者队伍。先在非洲工作了3年,然后来到了中国。

怀特先生说:“我喜欢中国学生,否则,也不会在地质大学一教就教了20年。”但是,他对中国学生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教第一批学生,“他们年龄比较大,到过工厂、农村,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我常常在课堂上让他们用英语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那些经历对他们自己的成长太重要了,并且也帮助我了解了中国!”“后来中国的教育正常化了,这本来是好事,但进来的学生经历几乎都一样——从学校到学校。与北京的本科生打交道,我简直为他们感到悲哀!他们甚至不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从没有和这个城市各个阶层的人聊过,对这个城市的知识非常贫乏。我越来越感到,中国学生的社会经验太少,他们需要到外面走走,但现在的教育制度让学校生活把他们的时间都占满了。”

在中国地质大学工作了几年以后,学校要怀特先生不光培养研究生,而且负责培训年轻的英语教师。这些年轻教师虽然都有大学文凭,但却让他感到他们没有真正读过多少东西。一了解才知道,他们在学校是按照老师为考试划出的框框读书的。为了拓展年轻教师的视野,怀特先生每周组织一次英语活动课,内容有看英语电影、读英语原版经典小说,或是读从英语报刊、杂志上筛选出来的文章。怀特先生认为:要让老师把课教得有意思,首先要让他们自己对英语感兴趣。他对年轻老师说:“你自己热爱英语,就会把这种热爱传递给学生;你自己对英语有兴趣,不管用什么方法都会把课堂调动好;没有热情,用什么方法也教不好。活动课是自愿参加的。怀特先生欣喜地看到,那些坚持参加的老师,不仅自身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课也越教越好。

记者问怀特先生对中国的教育有何建议?他深有感触地说: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很重要,但不能把它强调过分。为考试而学习英语与为成为英语使用者而学习英语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希望中国能尽早走出应试教育的藩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